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1-8-10 13:54:18   点击数:
北京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

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古城义县拥有多年的历史,地处古老的辽西故道要冲,其文化底蕴厚重,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创造出了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世代传承至今。据统计,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涉及17个门类余个种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和心理认同,对于凝聚地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如今政府和百姓越来越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如何更好的去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1、义县社火(国家级)义县社火流传于医巫闾山西麓,大凌河、细河交汇处,是当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根据《义县志》记载,义县社火在当地至少流传了年以上。由于其活动范围覆盖9个大村、18个自然屯,故当地称“九龙十八会”。义县社火的主要表演节目是竹马舞和旱船舞。竹马舞表现了辽代萧太后在医巫闾山行围采猎的故事,旱船舞表现了宋辽和好辽国公主在大凌河边送丈夫宋国王爷回国的故事。历史上义县是辽国国舅部萧氏封地,其意义展示了我国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现象。服饰具有民族特色,有固定唱词,固定人物,固定表演程式。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相互依存,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民族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和祭祀、娱乐、商贸多重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文化、经济价值。2、义县风物传说(省级)义县风物传说,是指对义县境内的山川、风物等解释性的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义县境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多彩多姿。绵亘于义县与北镇交界医巫闾山以其浑雄灵幻的自然风光,名冠东北三大名山之首。辽西第一大河大凌河流经县内66公里。清新灵秀的自然风光,悠远厚重的古代建筑,使义县产生了大量传诵千古的风物传说。义县风物传说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民俗传说等。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气候物候、宗教民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够成了独具特色的义县风物传说文化。在义县地区流传的风物传说以闾山西麓五大景区为主要内容,目前搜集到的宝林楼传说系列有40篇,老爷岭传说系列有30篇,万佛堂传说系列有27篇,奉国寺传说系列有25篇,大石湖传说系列有17篇,共计篇。其中老爷岭系列传说,已被义州报社记者王涧鸿搜集整理25万字,书名《探秘老爷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宝林楼传说系列由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崔国军、王涧鸿二人搜集整理共30万字,书名《义州揽胜》已出版。其余三个系列,部分由锦州群众艺术馆馆员薛孟春,义县委宣传部周铁军,义县党校胡久光搜集整理发表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锦州市卷》和各景区自编的宣传册子上。义县风物传说承载着我国北方各民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对研究北方各民族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保留辽西地区以山岳文化为特征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义县佛教北方音乐(省级)义县佛教北方音乐(也称佛教经韵),是指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诵经时用的曲调。我国佛教经韵,分南韵和北韵两派。南韵流传于江南各地;北韵流传于黄河以北各省区。义县佛教经韵属于北韵。大约在民国初年,南韵北传,渐渐取代了北韵,北方经韵已寥寥无几。不仅东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甚至全国有名的佛教胜地五台山,均已改用南韵,北方经韵基本失传。义县是佛教之乡,有保护完好的北魏万佛堂,辽代奉国寺。据年《义县志》记载,全县城乡有大小佛寺多座。仅县城就有34座。由于有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虽然纯正的北方经韵在黄河以北各地难见踪迹,但义县双龙寺却完整的保存下来。义县佛教北方经韵是佛教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多用于僧人早晚课、居士超度、观灯施食、各种佛节祭祀等佛事仪式之用。北方经韵以演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民间说唱方式,吸收了鼓乐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多种音乐元素,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从而结束了南韵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佛教经韵文化更具多样性,义县双龙寺31岁年轻的主持传法,不但能完整地演唱60多首北韵呗赞(唱腔),而且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演奏法器。虽然老法师宝法去世多年,但当年她演唱北韵的录音录像被完整保存下来,为传承和弘扬义县北方佛教经韵带来希望。4、义县萨满仪式(市级)满族很早就信仰原始性很强的萨满教。萨满教是在满族清天聪二年(公元年)清将豪格、多尔滚屯田义州就把萨满教带到了义县。萨满一词最早是在我国史籍中出现的。《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经过近千年的流传,“珊蛮”一词演化成了今天的“萨满”。现在,义县民间称巫婆神汉为“查玛”,其实就是萨满。萨满教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崇拜多种神灵。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通过跳神,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跳神这种仪式清代乃至民国期间还很流行,解放以后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渐减少。萨满仪式是满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其中保留了许多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萨满仪式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在今天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已出版了数十种有关萨满教研究的著作。使人们对满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5、义县传统中医(市级)保元堂治痔疮中药秘方的传人王尚凡是义县地藏寺乡人,药方和药书是他岳父张世杰传给他的。张家是祖传世医,张世杰的伯父张洪从小跟祖父学医,后在朝阳市开一家药铺“保元堂”,行医70年,92岁而终。积累了大量临床中药验方,亲手写成世传秘方《世传疮症验方》四册,书中除验方成分,医治方法等知识外,还绘有大量插图,同时还留存了,清光绪、同治年间泥版印刷各类药书八十多册。张洪无子,将医术和药书传给侄儿张世杰。张洪死后,张世杰举家迁回家乡,在沈家台(今凌海管辖)开一药铺,仍称“保元堂”。张世杰只有一女,逐将医术和药书传给女婿王尚凡。治痔疮中药秘方是《世传疮症验方》中的一个,传至今天,大约有年。单氏正骨疗法是在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流传在民间的正骨疗法和正骨中药土方。单家掌握此技术大约有年,而现在的传承人单奇为第七代传人。单氏行医对外传药不传方,对内只传长门长子,如今的传承人单奇今年61岁,第六代传承人单秀廷70岁过世,单奇是跟五代传承人他亲大祖父单文焕学的医,单文焕无子,直接把医术传给了弟弟的儿子单奇。第四代传承人单曾,第三代传承人单喜,一代和二代传承人已经记不清名字了。刘龙台南山有单氏祖莹,留一石碑,记录了单氏中医正骨的由来,可惜石碑历经多年的风化,有些字已脱落,留下的字也已模糊难辨,但从单氏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可以判断,中医正骨中药和正骨手法已经传承多年。义县门氏中医正骨及红伤中药第一代传人门广田,清道光六年(公元年)仅六岁进城投师学医,经三位名师传授,用5年工夫将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熟记于心,练就一身治病救人本领。学成后十八岁只身一人到内蒙敖汉行医,在街面开一字号“木惊堂”药房。不久其弟门广俊也来向哥学医。那时敖汉一带兵黄马乱,土匪出没,经常有枪伤,骑马摔伤,斗殴打伤的患者上门求医。门广田感到应该掌握一套接骨技术和配制出疗效显著的红伤中药。他边行医边研究,经过实践摸索,终于配制出系列红伤中药和一套正骨技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痛苦。后因年岁已高,于民国初年返回故乡义县和弟弟在东街开一中医正骨诊所。因无子嗣,门广田将正骨技术和中药秘方传与侄儿门福元(门广俊之子)。门福元七十而终,将其技术和秘方传与儿子门玉林,门玉林又传与其子门生厚。门生厚今年53岁,子承父业,现在仍在东街开正骨诊所。王大膏药店是义县的老字号,经营专治各种恶疮疔毒的追风提毒膏药,药方成分和熬制方法密不外传。现在的传人张国伟,已传承六代。解放前,义县东街剪子胡同有三大膏药店,王大膏药店老掌柜王成金生于光绪十年(公元年),是张国伟母亲王凤芝的外祖父,从小跟父亲学做膏药。王家几代单传,王成金这一代已无子嗣,老人怕秘方失传,年把在中学念书的外生女接到身边,传授王氏追风提毒膏加工制作方法,王风芝继承药店行医看病,现在张国伟开设嘉德堂,把祖传膏药销售到全国各地。6、义县撕纸(市级)撕纸是我国一种制作方法特殊的纸艺门类,其源于剪纸,在民间流传久远,并延续至今。许会春的“绝活”缘于母亲的传承,小时候,母亲带他玩,拿过一张纸叠巴叠巴,用手撕两下就是一串媳妇人,他感到很新奇,留心把母亲的绝活记在了心里。许会春今年52岁,母亲20年前已经过世。听母亲说,她小时候几乎家家的妇女都能剪纸,赶上不凑手没剪子就用手撕。任何门类的民间艺术都来自社会大众的实际生产生活,从许会春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推断,撕纸与剪纸同宗同源,应该有了剪纸就有了撕纸。撕纸不用剪刀和刻刀,把剪纸工具回归到原始状态,是原生态艺术引入剪纸领域的生动体现。撕纸一改剪纸的光滑工整,取而代之的是参差不齐,这种撕出来的线条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随意性,蕴涵一种妙趣天成的韵味。因此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用手撕纸没有剪刀灵活,很多地方受到局限,纤巧工细之处无能为力,但这种局限性又恰恰是个长处,撕出来的不规则的边沿廓寥寥数笔,粗得合理,概括得恰到好处,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许会春在继承母亲撕纸功夫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法日见纯熟。他已将隶书、草书、行揩等几大书法艺术融入到撕字中,可以按照书法的笔体撕出以假乱真的字,近几年的撕纸肖像更是得到广泛赞誉。7、竹马舞(市级)据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年)成书的《义县志》记载,义县城东大榆树堡、张家堡、九道岭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众会形式,名曰“九龙十八会”。它是一种娱神、娱人、商贸活动融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经贸集会,地点设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十一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十三屯等盛会。前后五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竟有驾车挥马而奔,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记载详细、全面地记录了九龙十八会活动地区、时间和集会内容、盛况等。另据,当年参加过“九龙十八会”的表演艺人李香林(八十五岁)刘成祥(七十四岁)回忆说,他们从小学习跳竹马,参加“九龙十八会”演出时才十五、六岁,教他们的师父一个叫何省山,一个是刘成祥之父刘继德,当时都已四、五十岁,至于师父们又是跟谁学的,则已经不清楚,其师承关系可上溯到年前。大榆树堡竹马舞,是集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演内容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但采访老艺人所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表现内容和人物关系并不紧密。据推断,由于历史的变迁,随着辽国的灭亡和契丹人的神秘消失,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历经几代艺人的修改,已经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演变成朗朗上口,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8、旱船舞(市级)契丹旱船舞是在闾山脚下有限地区传承下来的一种民俗表演。据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年)成书的《义县志》记载,义县城东大榆树堡、张家堡、九道岭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众会形式,名曰“九龙十八会”是一种娱神、娱人、商贸活动融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经贸集会,地点设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十一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十三屯等盛会。前后五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竟有驾车挥马而奔,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记载详细、全面地记录了九龙十八会活动地区、时间和集会内容、盛况等。另据,当年参加过“九龙十八会”的表演艺人李香林(八十五岁)刘成祥(七十四岁)回忆说,他们从小学习跳竹马,参加“九龙十八会”演出时才十五、六岁,教他们的师父一个叫何省山,一个是刘成祥之父刘继德,当时都已四、五十岁,至于师父们又是跟谁学的,则已经不清楚,其师承关系可上溯到年前。9、锡伯族布衣神偶祭祀(市级)把祖先的衣襟做成布人做为祖神崇拜的偶像,是义县锡伯族人独有的敬祖形式。义县锡伯人视祖神布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不许族外人观看。就是族内人也有一生没见过祖宗偶像是啥样子的,因而外界知之甚少。义县锡伯人把布偶做为自己的祖先供奉祭祀,与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不断迁徙相关。锡伯族崇信萨满教,该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思想的支配下,形成了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神的信仰。祖灵崇拜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据《义县志》记载,义县的锡伯人是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为了防守义州(义县)从都伯纳(扶余)调来的,供奉祖先布人的习俗,就是这些锡伯兵在迁徙征战的特定环境下,由祖神崇拜演化而来的。义县高台子满族锡伯族镇石堡子村87岁锡伯老人关庆升家供有八个布人。他讲,他的祖先是瓜尔佳氏,随罕王打仗从长白山来到义县。离开老家时知道这次远调,很难再与亲人团聚,临行时就把爷爷奶奶,父母和其他亲人的衣襟扯下一块带在身上,想念时拿出来看看。后来这些锡伯兵在义县成了家,就按锡伯人的习俗,把衣襟做成布人,谁的衣襟代表谁,放在祖宗神匣里,逢年过节祭拜,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来,成了固定的敬祖祭祀形式,一直传承至今。10、义县烙画(市级)义县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义县烙画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在民间流传久远,并延续至今。据《义县志·人物志》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年),贡生齐国瑞,善烙图,开始把烙画艺术用在在木制家具装饰上。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家具烙画装饰在义县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义县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辽西。徐焱出生在民间艺术世家,父亲徐春信是誉满一方的书法、绘画艺人。徐焱从小跟父亲在自家开的美术部里学习绘画写字,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扎实的素描和速写功底。为了生计,徐焱开始使用电烙铁在木制家具上烙画赚钱,不经意间就此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之路。徐焱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徐焱烙画,大体经过定题材、选材质、拟草稿、烙画定稿、上保护层五道程序。改变了多年来国内烙画以工笔为主的风格,将大写意国画充分运用到烙画中,形成特殊的墨韵,肌理分明,线条简约,简单而又多变的色彩,重新诠释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其代表作品有《群仙欣会图》《水浒传》等近千幅作品。以徐焱为代表的义县烙画在传承中创新,不仅仅迎合了人们新的审美情趣,更是挖掘和改变了人们的欣赏口胃,使古老的烙画艺术,再次获得了发展机遇。义县烙画,题材广泛,不拘一格。虽说是木板烙画,却有着国画的水墨淋漓、出神入化之境。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功力与油画光色造型的艺术涵养互相渗透,画面的艺术之美,令人陶醉。11、义县邹氏葫芦烙画(市级)据《义县志●人物志》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年),贡生齐国瑞善烙图,可见义县烙画艺术历史悠久。之后民间烙画艺人把烙画技艺运用到家具、装饰品、葫芦等各种器具上。义县邹氏葫芦烙画传承人邹晨的爷爷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或火盆上炙烤进行烙绘,不仅在筷子、尺子、木梳扇上烙出各种花鸟鱼虫图案进行装饰,尤其擅长在葫芦上烙出传统人物画,以供摆设欣赏。邹晨潜心研究葫芦烙画,将单一的烙针和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葫芦烙画整个制作过程是个精细活,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义县邹氏葫芦烙画,题材广泛,不拘一格。题材选择与葫芦形状完美结合,型中有画、画意随型,烙画之美借助葫芦特有的质感和造型更加意境独特。邹晨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葫芦烙画作品“六扇屏”在锦州市义县巧手大赛中获三等奖、锦州市妇女手工制品创新大赛获优秀作品奖。12、义县金氏熏鸡制作技艺(市级)义县回族清真饮食文化享有盛名,历史悠久,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回族迁入义县,就把清真饮食文化带入这里。大明宣德二年,(年)。当时有同昌县(阜新地区)迁来的伊、马、戴、回四姓37户回族同胞,这是义县历史上第一批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移民。义县回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初来安家立业,只能靠做小本生意维持生活,过去义县称回族为“蹲阳沟族”,餐饮业成了回族人养家糊口的首选行业。清真金氏熏鸡的创始人金焕臣年出生,16岁那年因家无生计、生活贫寒外出学艺一年,学会熏鸡技艺,学成后回来做熏鸡生意谋生。经过数年的不断研究、改进、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最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熏鸡调料秘方和制作工艺流程,金氏熏鸡的好口碑也逐步的越传越广。年金禹庭把金家熏鸡的制作技艺和独特配方传授给儿子金树春。13、锦州大牛修脚术(市级)足为人根,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就已有“病足”“鱼疗”的记载,商末周文王患趾甲病,被“冶公”用方扁铲治好,由此证明在0年前,古人就已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40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