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学生习作家乡的风俗六下
东阳糖样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马菱瑶
刚会“呀呀”会说话的东阳孩子,努力读书的东阳少年,工作辛勤的东阳人,历经风霜的东阳老人们,听见“糖样”二字都不禁会馋起来。那清甜的滋味不禁让人流下口水。用大米、红糖、白糖等材料制作,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亮晶晶的糖样就出炉了。冷却后,用竹签插上一块,大大地咬上一口,那滋味可妙极了!
糖样的美味东阳人人知晓,但最有名的便是这四种糖样,分别是红糖糖样、绿豆糖样、白糖糖样和赤豆糖样。其中,红糖糖样最普遍,也最美味,各个卖糖样的老店里一定会有;绿豆糖样清凉消暑,具有很好的功效;赤豆糖样有赤豆更甜一些;白糖糖样比较清淡,但也别具风味,相对比较少见。我品尝过红糖糖样和赤豆糖样,味道都很妙。
糖样的历史很悠久,已近千年之久。我从长辈的叙述中了解到糖样发展途中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我很欣慰,糖样还是保留了下来。
糖样的制作工序是很复杂的。先要准备必要的原料,大米。将大米浸泡在水中三至四个小时,待大米颗粒变大、柔软后,用机器把大米打成白米浆。当大米快要泡好的时候,在一边烧一锅水,烧开后放入一些白糖。待至融化后,便可以把米浆倒入糖水中搅拌均匀。然后,米浆会像酸奶一样。准备蒸笼,在蒸笼里铺一层湿的纱布,将一些米浆倒在上面,用勺子摊平,蒸15分钟。蒸好后会有一层米糕,再在上面铺一层米浆蒸成米糕,这样重复几次糖样就做成了。想吃切一块就就可以了。
东阳人吃糖样也很讲究,只有到夏天才会吃。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东阳人们都不用做菜,直接拿糖样当主食。根据《东阳市志》记载,“糖样为夏秋冷食”。以前的农民见到有糖样卖,就会用湿谷去换来吃,既方便又充饥。吃糖样也是为了祭祖。
今年中元节,我也和家人们回到故乡一起吃糖样,一边怀念过世的亲人。
堵门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翟子墨
堵门是一种婚俗。在结婚仪式前,新娘和她的亲朋好友、新郎和他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爸爸说,在古代,女子嫁人后就会住到新郎家,和父母的关系会逐渐淡化。女方父母认为自己的女儿不能被轻易娶走,要考验一下新郎能不能照顾好新娘,堵门这一考验新郎的方式就此诞生了。
爸爸妈妈结婚时也有堵门这一环节。当时,妈妈坐在家里等爸爸来接他,而爸爸则要闯过几道“门”到妈妈卧室里去。但是,从单元门到卧室门都有妈妈的亲戚朋友把守,他们会问各种问题让爸爸回答,答上来了,就让爸爸过去;没答上,就只能给他们发红包啊什么的“贿赂”他们,才能让爸爸过去。好不容易进了妈妈的卧室,爸爸为妈妈穿好鞋,和妈妈手拉手下楼。当晚,爸爸妈妈便结婚了。
大前年,我的姑姑结婚,我和父母特意坐火车去南京庆贺,也体验了一回堵门习俗。在姑姑小区里,第一关——单元门,由我和其他小朋友坐镇。新郎一来,我就张开双臂拦住他,大眼一瞪:“不许过!要先回答我的问题。先背首《满江红》,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新郎挠了挠头:“不会背,不会背;来,发红包,发红包!”他给每个人发了红包后,他想过去,却又被我拦住了,继续问:“新郎还得有数理功底。马上告诉我,1加到10是多少?”“55。”他脱口而出。我继续问他:“外语也是新郎的必修课。请问“婚礼”英文怎么说?”新郎摇摇头,又给我们发了红包,我才让他过。
新郎好不容易到了姑姑家门口,发现爸爸正守在那儿。爸爸问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哪12个词。大家都笑了,觉得他背不出来,没想到他竟磕磕绊绊地背出来了。我们一起欢呼,爸爸也放他过了。
姑姑家是双层的,卧室在楼上。新郎闯过那么多关,还爬了十几层楼梯,终于到了姑姑家中,却发现我们守住了楼梯口。我喝住他:“不许过,蚕一生要脱几次皮?”哈哈,新郎又给我们发红包了。我们还考验了他的身体素质——俯卧撑20个!他连连摆手:“算了算了,做完就背不动新娘了!”他又发了红包才过。看着我手里的红包,我笑了,堵门太有意思了!新郎终于过了各个门,如愿背着新娘——我的姑姑下楼了。鞭炮响起来了!
当晚,婚礼顺利举行,我们打心里祝福这对新人。
走马灯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龚语馨
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文化,我最喜欢的是老家的“走马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走马灯”活动就开始了。
那天晚上,家家拿出几个灯笼,让人们提在手上。我和奶奶各提一个灯笼,走在乡间的小碎石路上,向大礼堂走去。
正走着,一阵阵“咚锵、咚锵、咚咚锵”的敲锣声由远而近,原来是“走马灯”开始了。一对“人马”向我们走来,领头的是一对孩子,孩子们脸上画了各色的妆,无不洋溢着微笑,眼中映出红色的火光。走在最前面的高个子,拿着一面大旗,身穿红白色袍子,当着敬业的“赶马人”。他的后面跟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马”。“小马”前面的肚子上系着一个立体的、用竹子编成的马头和马脖子,后面则系了“马”的后半身,“马”里面是空心的,放了一支蜡烛。烛光透过“马皮肤”上不同颜色的油纸,映出不同的颜色,与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颜色一致。他们一手握马绳,一手拿马鞭,时不时换一换位置,我们被多样的颜色迷住了。等一队人走过,我们才反应过来,向“马队”奔去。
等我们赶到,礼堂已被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我只听到人群的阵阵叫好声,急得我拉着奶奶在人群外围狂奔,终于找到一个小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钻入人群。
哇!你看这表演,也是非同寻常啊!“领马人”先来了个单手倒空翻,一匹匹小马立刻跟上,音乐也“咚咚咚”响了起来,小马们在人们的喝彩声中,一匹匹向一个位置冲去,再猛地一跃,好像在越过草堆。紧接着“领马人”领着马儿原地转圈,转着转着,小匹“小红马”似乎有点晕了,到了一边打转,忽地又向队伍猛冲,队伍中的“马匹”也向“红马”冲去。“天哪,难道要撞到一起了?”我不禁为“小红马”捏了把汗。不料,他们将“小红马”围到中间,开始绕着“红马”表演转圈,变花式。“小红马”趁着观众在周边喝彩,转入马群一同表演,各色的马儿晃得人眼花缭乱,拍手声一波又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渐渐地,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表演一共持续了三十多分钟。等收了场子,表演者站成一排,向大家鞠躬,人们才意犹未尽地一边讨论精彩的表演,一边走回家去。
正是村里有了“走马灯”这一丰富的风俗文化,才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浦江板凳龙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陈诺
每逢正月初一,浦江的大街小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群老百姓肩上扛着木板做成的灯笼,迈着轻盈舞步,走街串巷表演舞龙。这便是我家乡独有的风俗——舞板凳龙了。
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条板凳龙串联而成的龙灯。它的整个造型是一条腾飞的龙,每条板凳都是龙身的一部分。龙身上装饰有五颜六色的花灯。龙身的造型各异,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更奇妙的是,万千盏灯,没有一盏是一样的!因为每条板凳是每家每户根据个人喜好而画的。虽然作为龙身的每条板凳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但并不破坏整条龙的和谐。
浦江为什么会有这一习俗呢?相传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大干旱,无数人被渴死。一条水龙看见了,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及时雨,真可谓是久旱逢甘霖。然而水龙因为违反天规被惩罚切成段。人们悲痛万分,将家家户户的板凳串起来,将龙放在上面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习俗由此产生了。
“开始啰!”小巷中热闹非凡,一位年轻人手托龙头,引领着队伍向大广场走去。后面的人们呈“S”形走出了巨龙腾飞的感觉。到了广场,人们更是热情高涨。舞龙的人们一位顺着一位蹲下又站起,整条龙像在云雾中翻腾。“盘龙甩尾”才是高潮。大家先都心照不宣地对了个眼神,点了一下头。前几个人开始托着大龙头转圈,第二个立刻根据第一个人的旋转频率开始绕着龙头转。第三、第四、第五……全员纷纷效仿。逐渐地,整条龙“盘“了起来。由于半径逐渐增大,越往外相应的转速也越来越快。到了外圈的尾巴部分,开始飞速转圈。由于转圈太快,尾巴上的小伙子逐渐把持不住,便拼尽全力将龙尾一甩,整个人摔了出去。人群发出了阵阵惊叫。那人马上站了起来,高声庆祝。为什么呢?因为这表示敢于面对挑战,是“甩尾巴“的精髓!
浦江正月热闹非凡的舞龙活动,预示大家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腾盛世,古老的习俗正焕发新的风采。
宁波习俗之立夏斗蛋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苏子棋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意思就是说春天的动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在江南的立夏习俗里,除了吃,当然也有玩,有的甚至还是连吃带玩,那便是立夏日里宁波最著名的游戏——斗蛋。
我的妈妈是宁波人,听妈妈说,“立夏胸挂蛋,小人痒夏难”,这话的来历可不小。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一个瘟神,每到立夏这天,他就带上一个瘟疫口袋,溜到下界播疫害孩子。人们纷纷烧香磕头,求女娲消灾降福。女娲得知此事,立刻去找瘟神,“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子,一个也不许加害!以后每年立夏,我命我的孩子在衣襟前挂上蛋兜,你看这个就行了。”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便点头称是。转眼间立夏又到了,瘟神却看见每一个孩子都挂上了蛋兜,里面装着各种蛋。他从早晨一直找到下午,也没见着一个没带蛋兜的孩子。他又气又恼,累死在了路上。于是从此以后,人们立夏都要吃蛋,以防生病。
“立夏蛋,满街甩”,每到立夏,小孩子们都会斗蛋。家长们会提前准备好熟鸡蛋,用冷水浸泡几分钟,放入彩色线编成的网兜里,挂在孩子脖子上。五颜六色的蛋兜,在孩子们胸前甩过道道彩线。斗蛋开始,小孩们各自手持鸡蛋,蛋头撞蛋头,蛋尾碰蛋尾,一个个斗过去,破了壳的就认输,留下最后的那个斗不破的蛋,被尊称为“蛋王”,这可是孩子们都想得到的称号。
有趣的斗蛋游戏在我们家里演变成了日常活动。可能深受小时候立夏斗蛋的影响,妈妈每次看到水煮蛋,就有斗蛋的冲动。所以每到周末,妈妈不上班的日子里,早餐时,妈妈会煮4个蛋,我们会在家里来一场小型的斗蛋活动。我们四人每人各自拿一个鸡蛋,我握着蛋头首先向妈妈发起了进攻。我拿着鸡蛋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得向妈妈的蛋撞去,“呯!”随着一声巨响,哈!妈妈的蛋顿时“皮开肉绽”,白白的蛋白露了出来,看来这一局我赢了!再来试试爸爸这个。这次,我谨慎多了。我将鸡蛋贴在桌面上,让蛋“匍匐”前进,终于,两个鸡蛋还是不可避免地碰在了一起。“啪!”我突然一使劲,用力一顶,“偷袭”成功!爸爸更惨,嘴巴张成了“O”字形,还没反应过来咋回事就已经退出“舞台”了。最后就是妹妹。她可弱了,我已胜券在握!妹妹的蛋又小颜色又浅,我按照刚才的战术,不费吹灰之力,她的蛋就……嘿,我的蛋可是“蛋王”了!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宁波立夏斗蛋的习俗可真有趣!你们想和我来斗蛋吗?
斗蛋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胡一周
“立夏蛋,满街甩。”在宁海,斗蛋这个习俗深得小孩子们的喜爱。每当立夏来了,家长们都会煮一锅鸡蛋,任小孩子们挑选。而蛋怎么少得了装饰呢?男孩子在上面画老虎,狮子,俗意勇猛无敌;女生在上面画小鸡,小鸭,十分可爱。把画好的蛋装入编好的“七色蛋篮”,挂在脖子上,就可以出门寻找对手了。
而且,斗蛋还有很多小技巧!比如要选头尖的蛋,这样的接触面积小;可以把蛋放在冰箱里,过一会儿再拿出来斗,这样的蛋更硬一些,也就更容易成为蛋王……
斗蛋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有着美好的寓意。谚语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一种多位儿童患的病,会让人头晕或无食欲,而斗蛋也是人们对孩童身体健康的美好祝福。
记得以前每到立夏,手巧的奶奶会用各色的彩绳给我编蛋囊。带到学校后,其他人可羡慕了,下次也叫爸妈做一个。再后来,立夏时大家都会带一个蛋,在一起碰撞,分出蛋王。这天大家都可开心了,人人不仅有蛋吃,还可以比赛,一举两得。
你也想和我一起来斗蛋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