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国传统节日你知道中元节有哪些习
1.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古时,这种礼俗很盛,甚至到今日,也有不少人在中元节这一天去祭祖。祭祖时,或将祖先遗象供在祠堂,由家人同去祠堂进行祭祖礼仪。或是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因为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有祭祖仪式。2.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河灯一般用废旧的彩纸、烟盒、纸杯制成,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便可随水漂流。3.焚纸锭
烧纸钱,放鞭炮,可以说在中元节这一天是极为常见的了。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这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但却也是一种极容易引起火灾的行为。所以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焚纸锭。4.放天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因其被困阳平时,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只有依靠孔会飘浮的纸灯笼,求救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5.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在广西也有个说法,广西大部分是水乡,养鸭居多。在中元节前后,鸭子吃了稻谷,长得非常的肥硕,肉质也到了最为鲜美的时候,于是一到中元节,家家户户就都杀鸭子、吃鸭子。
《中元作》唐-李商隐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中元夜》唐-李郢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中元夜泊淮口》唐-罗隐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中元夜寄道侣》唐-陆龟蒙学饵霜茸骨未轻,每逢真夕梦还清。丁宁独受金妃约,许与亲题玉篆名。月苦撼残临水珮,风微飘断系云缨。须臾枕上桐窗晓,露压千枝滴滴声。《中元日午》宋-杨万里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丙午中元留罗子琳小酌》宋-曾丰送客独留髡,殷勤共一尊。星辰冥碧落,灯火耿黄昏。笑语浑无间,谈谐杂不根。遣诗邀月出,相与答中元。《中元夜兴》宋-汪莘东院长廓约二更,风雷送雨正冥冥。忽看电掣金蛇过,照出青天一点青。《中元》宋-徐集孙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中元连宿竹园刘叔嘉宅》宋-陈藻朝朝风雨过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正是忙时人却暇,且偷佳节倒芳尊。《中元》宋仇远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小中元日夜泛月湖作》明-丰坊孤舟泛湖水,月色如寒玉。白云忽满衣,清风时濯足。不知人间世,因唱沧浪曲。归卧读书窗,蟪蛄啼草绿。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仅供学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龙之门大语文由龙之门教育集团和北京四中名师联合研发。
针对6-12岁少年儿童,汇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涵盖上千个史地哲美等人文知识,以群文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