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元节鬼节七月半闲话
今朝是农历七月十五,那么今朝就“嘎”一点关于七月十五的事体。
农历七月半,现代人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是“鬼节”,还会说一些关于灵异的事情。七月十五真是鬼的节日吗?其实并不是。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四季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这是七月半的第一个源头——民间习俗。随着历史发展,宗教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中国道教(大约是在北魏时期)尊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宣扬“三官”的职能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
说完了道教,再说说佛教。佛教的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在当天,佛家弟子会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唐朝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自然也成为了佛教的节日。
一个七月十五,居然是佛、道、民间共同的节日,难怪老上海在那天会非常热闹(难免也少不了乌烟瘴气)。
除了道士打醮、僧人法会,民间祭祖,还会举办一件很隆重的游行——三巡会。啥叫三巡会呢?在民国时期,城隍庙每年分别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和十月朝(十月初一)进行三次规模盛大的城隍秦裕伯出巡仪式,这被称为“三巡会”。
城隍出巡的时候一般坐在一个八抬大轿上,这是他出巡的标准仪仗。而一般走出巡队列最前面的一个单位是“马执事”,他们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开辟道路,二是要宣布城隍神就要来了,请沿途各家各户做好准备。队列中还有一个部分被称为“抬阁”——一般都是10岁以下的小男孩扮演,他们身穿戏服。抬阁上堆满金银财宝,因此也有显示地方富裕程度的功能。队列中一般会有大量的民间舞蹈。还有一些许愿和还愿的妇女,她们身穿红色衣服,假扮为囚犯,请求神明的同情。还有一些非常极端的表现方式,例如扎肉提香——即用鱼钩穿入上臂的皮肤中,在鱼钩下吊一个香炉,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每次三巡会之前,它的路线会在《申报》上提前公告。不过每次出巡的路线都非常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地图把路线还原出来。
决定每次出巡的路线大概是一种协商、妥协或者是讨价还价的过程,因为沿途的商家会得利很多。一般出巡仪仗正午之后从城隍庙出发,然后在上海老城厢内绕行一些街道,抵达厉坛(现在的太平桥附近)举行祭孤仪式;天黑之后再绕着另外的一条路返回城隍庙,回到庙中一般都已经是深夜了。所以按照这个一去一来,城隍出巡可以分为日巡和夜巡两部分。每次出巡都会吸引数万市民前来,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民间信仰活动,而且还是上海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娱乐和商业活动之一。后来,先是抗战导致中断,解放后由于封建迷信的原因,“三巡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免有些遗憾吧。中国中元节的“盂兰盆会”风俗在宋代随佛教传入日本。
今天,“盂兰盆会”在日本仍然有着庆祝丰收,祈祷吉祥的意义,更是日本重要的风俗节日。说来也有意思,中元节原本的意义,在国内现在了解的人似乎却不多了。
假使侬觉得文章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