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千零七十二中元
潮人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是祭祀祖先、祭吊孤魂的日子。香港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因香港潮人(指潮汕人、潮州人)思乡念祖之心深切,即举办一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举办盂兰胜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整个香港最隆重及大规模的民俗活动。
潮人盂兰胜会包含了传统民俗文化、宗教习俗,又蕴藏了华侨、移民及香港发展的历史,是香港本土传统文化活动的特色。潮人盂兰胜会的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包括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内容。各街坊的戏台,以潮剧演出为主。盂兰胜会期间,捐赠资金、粮油和艺术品,力促胜会圆满。盛会结束,举行拍卖“福物”活动。所谓福物,皆为供于神案上祭祀神灵之物,包括金银饰品、玉石陶器、花木盆景和食品酒类等。潮人的盂兰胜会分布在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约六十多处地方举办。
由来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盂兰”在梵语中是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也是纪念佛经中救母出地狱的目莲,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节逐渐与民间的鬼月俗信相互融合,成为了一个内涵和节俗丰富的集祭亡、祀鬼、解难、赦罪为一体的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在潮汕、福建和我国香港地区广受重视,尤其是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更是盛况空前。
会场布置盂兰胜会的会场,由数座竹棚组成,以长竹挂起灯笼的幡,作为引路灯,让孤魂野鬼前来享受贡品。第一座是主坛,佛教的称为“正坛”,道教的则叫“三清坛”,僧尼在坛中三日三夜不停诵经,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棚内有各种奉神的灯饰和礼品,其两侧设有办事处及会客处;第三座为“大士台”,设有一座纸观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像”,用以镇摄鬼魂。还有一个用蓝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来接引孤魂脱离地狱之苦。最後是最大座的戏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主要是潮剧,免费供市民欣赏。
元素盂兰胜会的“元素”,包括活动规模、装饰、祭品、宗教仪式、诵经方言等,会因人力、财力、社群籍贯、社区环境而互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潮州人采用的佛教仪式和海陆丰人采用的道教仪式。其程序也都相仿:请神、神功戏及派米。
过程农历七月十四日是盂兰盆节的正日,当日下午三时,请神仪式开始,常见的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福德老爷、城隍爷及区内庙宇的观音、天后等。在返回会场的途中举行“游神”,把神像抬到附近街道及重要建筑物,队伍由长老带领,值理、家属、街坊会员、乐师、戏班等随行,沿途扛着香炉,敲锣打鼓、奏乐及舞蹈,借此祈求菩萨保佑街坊平安。安放神像後,请神队伍会一起吃汤圆。
然后是神功戏。“功”是功德,以大戏娱乐神灵和生人,故称为“神功戏”。盂兰节神功戏会在农历七月十五至十七一连三晚演出。最初只是潮州皮影戏,现在的大型盂兰胜会通常都有专业戏班演大戏。
最后派平安米。在香港的潮汕商人以经营米业为多,所以在盂兰胜会的最后一天,会派米予各位善信,这道程序只有在香港盂兰胜会上才有。
在盂兰胜会上,除了诵经,道教有一种仪式叫散花解结,也可超渡亡魂。道士一边念经一边把花散落各处,用於超渡那些枉死、心有不甘的野鬼。
盂兰胜会,有琳琅满目的陈列品、各式花灯、雕花大香、佛道主持、专业大戏等等。把盂兰胜会说成是个中国传统色彩的“嘉年华会”并不为过。
注:以上摘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