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苏轼的坎坷人生境遇,与他的性格有关吗

发布时间:2025/4/1 15:07:24   点击数:

一.苏轼的才华确实无人可比

苏轼

即使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朗读吟诵苏轼的那些诗词,仍然会感到无比震撼,充满哲理,优美动人。

京城国考,相当于如今的高考,他得了全国进士第二名,其实应该是第一名——状元。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考卷,论文写得如此优秀,还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文章,为避嫌给了苏轼第二。

后来,他又参加了又参加了更高层次的“制举“考试。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考试成绩分为五等,因为第一和第二等从来不授予,所以第三等为最高。苏轼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唯一的三等,也就是第一名,而且还是当朝百年中唯一的一个。

苏轼

二.苏轼在官场上的遭遇却极其坎坷

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遭遇朝廷上下包括王安石在内的改革派压制,不得已只好到外地为官。

后来,又因为在给皇帝上书中发牢骚,被当权的改革派们诬陷为谋反,被抓起来关押了好几个月,还差点被杀头。因为他的名声很大,经过多方营救终于出狱。但是,自此之后,他的仕途更为坎坷。一次又一次被贬谪,去的地方都是近似流放的偏远之地。

三.苏轼的性格和行为对他人生处境的影响

1.苏轼有些恃才傲物,为人处世不善于掩饰自己,不够沉稳。

因为苏轼的才华得到欧阳修等人极力褒扬,宋仁宗也把苏轼作为宰相的后备人才。春风得意的苏轼,免不了有些恃才傲物。初入职场,他的第一份职业是“凤翔府判官”,上司是一个叫做陈希亮的知府大人。这人又矮又瘦其貌不扬,且一脸冰霜不苟言笑。

单位里有个苏轼的粉丝尊称他为“苏贤良”,陈知府却说小小的判官有什么贤良的?一句话让苏轼很没面子。七月十五中元节官府举行聚会,苏轼赌气没去参加,结果被罚了八斤铜,就是一千六百文钱。罚款不但损失了钱财,更伤了苏轼的自尊。苏轼起草的州府文件,陈知府又让他反复修改。

苏轼

陈知府修建了一座取名为“凌虚台“的楼台,让苏轼写篇文章留念。苏轼报复性地写文说,四周秦汉隋唐的帝王遗址都比凌虚台宏大,如今都只剩断壁残垣,小小的凌虚台又算得了什么?这分明是气那位陈知府的。好在陈知府并未因此动气,且把文章镌刻在台上。

很多年之后,经历了人生风雨坎坷的苏轼,回忆起这段往事感到十分自责。他在为陈知府写的传记中说:我在凤翔做官的时候,年少气盛不懂事,屡屡与陈大人发生争执,现在想来真是非常后悔。

2.给皇帝的上书中口无遮拦,正话反说,招来杀身之祸

著名的“乌台诗案”致使苏轼锒铛入狱,且差点丢了性命。这一切都源自那封苏轼写给皇上的《湖州谢上表》。

苏轼

这封上书名为“谢上”,其实苏轼在信中正话反说,大大地发了一通牢骚。他说自己性情鄙陋,名声和政绩都微不可言。又说自己议论迂阔粗疏学识浅陋。才力有限有过无功,而且罪过多得很。最后照例表达了对皇上的感恩,说自己承蒙陛下厚爱和恩宠,才得以到地方就职。

这种言辞摆明了就是说自己一个如此有才之人,不得不屈居外地。

朝中那些嫉妒和仇恨苏轼的奸佞官员们,看到这封信立即如获至宝,马上开始了致苏轼于死地的行动。他们立即蜂拥而上,一波又一波给皇帝上书,说苏轼讥讪朝政,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等等。最后给他下了结论:对皇上不忠,死有余辜。

如果苏轼不写这封发牢骚的信,而是在信中规规矩矩地奉承皇上,说自己效忠皇权,那么朝中奸佞们是找不出陷害苏轼的“证据”的。之所以能把苏轼下狱,乃至差点判决杀头,追根溯源还是苏轼写的这封书信。

其实皇帝看了,因为惜才爱才并没有下令处置苏轼,倒是那些官员们急不可耐要把这个“反对派”置于死地。

苏轼

所以,苏轼“口无遮拦”给皇上发牢骚,才是““乌台诗案”产生的根本缘由。

父亲苏洵曾经告诫苏轼收敛锋芒

苏轼的父亲苏洵,曾写过一篇题为《名二子说》的短文。在这篇文章中,苏洵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

苏洵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因此必然招致嫉恨和暗算,希望你收敛锋芒,就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和保护自己。

很可惜,苏轼并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诲,或者说,由于他的性格使然,让他无法改变自己收敛锋芒。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没能很好地掩饰和保护自己,导致一生遭遇了无数艰难坎坷,颠沛流离。

苏轼与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173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