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文化唐县西雹水村的传统节日二

发布时间:2021-3-1 13:57:02   点击数:

明天年2月8日星期一不限行

美丽唐县主编:石振明

谨以此书献给西雹水村耕云锄月的父老乡亲——作者题记

西雹水村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七节夏至节民俗夏至,古时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这天白昼达到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一线就是纺线时一拉一送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天可以少纺一条线。伏天分头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至三庚数伏”,即夏至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伏天。头伏、末伏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西雹水村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在夏至这天讲究吃凉面。按照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吃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第八节六月十三民俗相传六月十三日是王母娘娘闺女远嫁的日子,这天母女分别,难舍难分,母女哭个不停,泪水变成雨水,降落人间。西雹水村有民谚“十二十三,泪道儿不干”“大雨不过六月十三”。说是每年这几天都下雨。这一天,沿唐河各村隆重祭祀河神,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西雹水村这天的民俗是家家蒸包子。为了感谢王母娘娘母女的泪水成雨水润泽人间,六月十三是新麦子刚下来的时候,村民便蒸包子供奉王母娘娘,感谢她降雨,以此祈求丰收。“蒸”寓蒸蒸日上,包子与“饱籽”谐音。六月十三这天除了家家蒸包子这一民俗外,还要从井中打一桶水泼到地上,说是这是王母娘娘母女的泪水,不能吃,要浇田,让庄稼生长。第九节七夕节民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这天喜鹊都到天上去搭鹊桥,故这天见不到喜鹊踪影。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天上织女牛郎在鹊桥相会。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西雹水村的习俗。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天河和牛郎织女星格外明亮,抬头静心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的情景,在葡萄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第十节中元节民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中元节,又称鬼节。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孟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孟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西雹水村中元节祭祀祖先要上坟烧纸,距七月十五十天即过了七月初五即可上坟烧纸,鬼节上坟的供品以瓜果为主。西雹水鬼节这天的禁忌是晚上忌出门,忌喊人名字。第十一节中秋节民俗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一个月中间的一天。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西雹水村人中秋节要过两天。八月十四日这天家家中午炸果子。十五日中午蒸包子,下午烙火烧。家家准备瓜果,苹果、梨、桃、西瓜等圆形瓜果,有的户买来月饼。入夜,月亮升起,在露天摆放桌子,放上供品,全家人聚在桌前,焚香拜月,赏月,祈求平安,一派祥和气氛。第十二节重阳节民俗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西雹水村人称“九月九”。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中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九月九,西雹水村有做“小豆腐”吃的习俗。这天,村民将黄豆面调和放入锅内煮沸,用酸菜汤代替豆腐浆点浆,熟后淘在放入搌布的壳壳里压实,加盐、香油、酱食用。不过这种自家做的“小豆腐”吃着口感特硬,不如豆腐坊做的豆腐鲜嫩爽滑。重阳节这天,西雹水村村民家家敬老人,晚辈为老人搞卫生,洗衣服。中午家家吃羊肉馅饺子,旧时白面缺,大多吃荞麦面饺子。村民讲究的是羊肉为大补,进入冬季要提前补充能量。第十三节寒衣节民俗农历十月初一,西雹水村人称“寒衣节”,是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的日子。相传起源于周代。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寒衣纸(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及冥衣焚烧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寒衣节”。西雹水村寒衣节烧纸时间比较宽泛,一般过了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一日哪天都行。第十四节十月三十民俗西雹水村除了传统节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就是十月三十。这个节日只有在西雹水村盛行,在全县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节日是专为长工设的,类似“长工节”。西雹水村把扛长工叫“做(ZOU)活的”。长工给东家干一年不以公历和农历记年,而以十月三十日为始终。每年这个时节,地里、场里、家里的活计全部干完,进入农闲时节。东家便在这一天给做活的结账,下年干与不干双方重新商量。这天东家请长工吃一顿饺子,叫吃散场饭。人民公社时期西雹水大队社员年终决算都以十月三十日为终点“卡工”。夏天馒头包子,冬天饺子,这是西雹水村吃的最好的传统饭食。久而久之,十月三十这天西雹水村家家户户吃饺子,慢慢形成了风俗。有白面吃白面饺子,白面缺的吃荞面面饺子,实在没有的就吃山药面的饺子;有钱的吃肉馅饺子,没钱的吃素馅饺子,反正大家都吃饺子。从中可以看出全村对长工的厚爱,更看出村民对劳动的尊重。第十五节冬至节民俗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天气一天比一天长,西雹水村民说“一天长一线”,就是说一天可以多纺一条线。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西雹水村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天的民俗是家家吃羊肉饺子,村中有一民谚“冬至十天阳历年”。第十六节腊八节民俗西雹水村的腊八节,有三项民俗,分别是浇冰山、吃腊八粥、腌腊八蒜。一、浇冰山浇冰山要从腊八的头一天晚上开始。先把柏树枝扎在秸秆三角架上,然后倒挂在阴凉处,从腊七晚上一直到次日凌晨向柏树枝上慢慢浇水,使之结冰。据介绍,为了让柏树枝上挂更多的冰,人们隔一段时间浇一次水,一直到形成个小“冰山”。有的人家腊八以后坚持每晚浇水一次,以使柏树枝上的冰锥子天天得到增长。过去山区的孩子没有雪糕之类的食品,掰一根冰锥锥放在嘴里一嚼咯嘣脆,就十分惬意了,这种美食伴随着当年许许多多山区的孩子们,一直过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到了正月十六的晚上,大家把采集来的新鲜柏树枝点燃,将残存“冰山”柏枝烤化“去冰”。“去冰”就是“去病”的谐音。大家围着去了病的柏树枝火堆又唱又跳:烤腿腿不疼,烤腰腰不疼……这也叫“烤百(柏)病”。火灭人散的时刻,“浇冰山”从孩子们的美食又变成了“去病”的化身,至此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二、吃腊八粥腊八这天早晨,家家熬腊八粥,糯米、红枣、花生米、核桃仁、红豆等在一起慢慢熬,清香扑鼻。熬好后,要供神。男人端一碗腊八粥用筷子挑起一些甩于街门上,说是可辟邪气。三、腌腊八蒜吃罢腊八粥,要腌腊八蒜。将选好的的蒜瓣根部切掉,装入玻璃瓶内,放入醋、酒、白糖等。到了除夕,腊八蒜就腌成了,通体翡翠色,酸甜可口。随着时代的进步,浇冰山这一习俗只是留在了老年村民的记忆中,后两种习俗生命力还不减。

杨增艮,年10月8日,生于唐县西雹水村,毕业于保定教育学院中文专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唐县大洋中学、六一小学和望都培英双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保定市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小小说月刊》俱乐部会员,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著有《岁月风雨》《凤凰屯》《春雨蒙蒙》《家乡纪事》《大洋区教育志》《西雹水地名史话》等,曾编纂《唐县志》《唐县年鉴》,并任副主编兼摄影。

杨增艮的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132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