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N3风水讲堂年民俗年历节日大

发布时间:2021-2-24 20:49:22   点击数:
北京好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pf.39.net/zqbdf/140106/4322685.html

今日课堂

风水系列小知识

特别喜欢bobDylan的一句话:我们曾经苍老,如今风华正茂。

致敬庚子年,年的魔幻开局,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一切井然有序的生活,被打乱的学业、工作和生活......不知大家在不适应以及忙于适应的庚子年中,路过了怎样的风景,也许是开局不利,蛰伏待春;抑或是迎难而上,无畏前行......我们不懊恼过去的,不奢望未来的,要把握好当下的。把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未来,越来越接近我们共同的目标。感谢;欢迎。

01壹月: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元旦:1月1日(农历十一月十八)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夏历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

腊八节:1月20日(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该日,喝“腊八粥”在民间甚为普遍。腊八节成为年终的祭祀性节日,一是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酬谢诸神一年之中护佑农业的种种功绩;三是人们终岁辛劳,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

02贰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立春:2月3日(农历腊月廿二)

四季之首,标志着春天的降临,也是启动农事耕种的重要时令。立春日,各地有迎春、鞭春、唱春、咬春等仪式活动,皆旨在祭祀春神,劝课农桑,如浙江的“班春劝农”“九华立春祭”,贵州的“石阡说春”等。

小年:2月4日(农历腊月廿三)

小年,也叫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小年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北方一般以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以农历腊月二十四为祭祀灶神的日子。

除夕:2月11日(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03叁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惊蛰:3月5日(农历正月廿二)

春雷乍动,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和蛰伏的昆虫。人们将之视作春耕开始的时节。各地民间都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龙抬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或“龙头节”,农人祈雨,祈祷丰年;北方地区的男子习惯在这天理发,寓意鸿运当头,万事顺遂。

花朝节:3月24日(农历二月十二)

花朝节是汉族传统节日,这天为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04肆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寒食节:4月3日(农历二月廿二)

寒食当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4月4日(农历三月廿三)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有“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清明也是一个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各地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放风筝、吃青团等民俗活动。自年起,清明日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上巳节: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05伍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立夏:5月5日(农历三月廿四)

农忙时节,早稻插秧,中稻播种,夏收作物即将进仓。立夏日,民间有“秤人”习俗,以求孩童清净安乐,老人福寿双全。在浙江杭州半山一带,立夏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颐身健体。

开斋节:5月24日(伊斯兰历十月一日)

开斋节,亦称“尔德”“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和塔塔尔族的共同节日。

06陆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端午节: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此外,朝鲜族、土族、羌族和裕固族等民族也在当日过端午节。

夏至:6月21日(农历五月十二)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中国古人就用土圭日影最先确定了夏至这一节气。夏至日,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故为“至”。此时气温高,日照、降水充足,锄地成为农民当务之急。民间有“送夏”风俗,即送女儿、女婿度夏衣物;北方有吃“夏至面”习俗。

07柒月: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那达慕大会:7月13—17日(农历六月初四至初八)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和“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大暑: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三)

最为炎热的节令,气温、降雨和日照处于全年的最高峰,是喜温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成为最为紧要的农事活动。浙江台州有“送大暑船”的祈福仪式,祈求平安和渔业丰收。福建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食俗。各地有“冬病夏治”和“饮伏茶”的养生保健传统。

08捌月: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立秋:8月7日(农历六月廿九)

秋天伊始,暑去凉来。春夏耕种的作物迎来收获,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民间有吃肉“贴秋膘”的传统。立秋之日,湘西花垣苗乡迎来“苗族赶秋节”,人们迎宾、接龙、坐八人秋、唱苗歌、打苗鼓,共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也正值立秋时节。是夜,女子聚于庭院,拜祭织女星,祈求智慧和巧艺。

七夕: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中元节: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09玖月: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中秋节: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秋分: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七)

“昼夜均而寒暑平”。由于这个节气正好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有平分秋季之意。气温逐渐下降,步入深秋时节。各地农人忙于秋收、秋耕、秋种。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10十月:五更落月移书影,十月清霜侵马蹄

国庆节:10月1日(农历八月廿五)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重阳节: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11十一月: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寒衣节: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或“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下元节:11月19日(农历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小雪: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八)

天气寒冷,降水形态由雨变成雪,但雪量不大。农人喜雪,视为“谷之精”。“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等谚语,是农人千百年来经验的结晶,至今对指导农事、预示丰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南方开始腌制腊肉,并有“吃糍粑”以求来年丰产的习俗。

12十二月: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大雪: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四)

这个时节,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北方进入农闲时期,南方做好农作物越冬御寒工作。北方有喝红黏粥的习俗。南方家家户户则忙于腌制过冬腊肉。鄂温克和鄂伦春两个民族迎来传统的米特尔节,做好一切越冬的准备。大雪期间,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过祭牧神节。

冬至:12月21日(农冬月十八)

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后阳气开始回升。南方人要吃“冬至圆”,象征家庭和美、社会和谐;而北方人则要吃饺子、施饺子。浙东中部举行“三门祭冬”仪式,表达对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民间盛行的数九游戏从这一天开始;“九九歌诀”与“九九消寒图”(染梅与填字)流传至今,伴随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也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实践方式。#中国#

所有过去,皆是未来。年,与我新知一起,翻看民俗年历,数着日子过节。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恩三装饰易墅

最专业风水家装

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131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