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流传千年的阳原民俗,到今天还焕发着不一样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
阳原民俗作为阳原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阳原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传承并演变的,因而阳原民俗既有中华民族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独特个性。
民俗要素成因
一是阳原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既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又受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因此民俗中既有黄河文化的成分,又有草原文化的成分。
二是当地有相当数量的村庄和百姓,是明代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某种程度上保留着晋的生活习俗。
三是建置的几度变革,与山西的广灵、天镇、阳高,河北的廚县、怀安、宣化时分时合,亦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桑干河南的辛堡、马圈堡、浮图讲一带,部分方言、习俗有蔚县的影子;揣骨疃一带,部分方言、习俗与广灵相似;桑干河北的东井集镇一带,方言、习俗与阳高、大同极为相似;化稍营、高墙一带,方言、习俗与宣化基本相同。
四是清末民初阳原人大量外出乌兰巴托、恰克图谋生,也受蒙古族风俗的影响,如喜欢喝烈性白酒,喝砖茶、奶茶等。
原始信仰留存
阳原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亮点。自然崇拜、动植物祟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祟拜以及巫术、占卜、算命、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巫术、祭礼仪式,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都在渗透着原始信仰习俗。
农业生产的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如东白家泉村二月二龙抬头节提皮影、五月十三日老爷磨刀节赶庙会、天旱到龙王庙祈雨等,都包含着对农业诸神的信仰。
阳原当地有把男性神称作爷爷如五道爷、龙王爷、关老爷、财神爷、土地爷、阎王爷、城隍爷,以及把女性神称作奶奶如泰山奶奶等的习俗,这既是对神灵的敬畏,又体现了与神灵的亲密无间。
禁忌,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盖房、婚丧嫁娶、出远门、祭祀、家庭重大活动等往往与勘舆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
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定,必须与一定的信仰活动相适应,故有所谓的礼服、孝服和民间流行的用以避邪的如红黄背心、红黄裤衩、红腰带、玉佩、护身符、长命锁等衣服或饰品。
在人生礼仪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
从传统节日看,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等,都有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仪式。
宗法观念影响
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系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式,对阳原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阳原当地人群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影响。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它不仅与其他民族一样,纵向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夫妻系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细微的区分。这种繁杂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表现了血缘亲疏和系别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称谓表示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确立的男女、长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
从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如红白喜事,节日祭祀、祭祖、庆典等。异姓男子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干兄弟”,异姓女子“结拜”成“干姐妹”。师徒间以父子相称,徒众间以兄弟相称。人们认为,通过某种仪式使非血缘的关系转化为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在宗法观念影响下,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时时重复做的一件大事是对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顶礼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人们认为其他神灵都不如祖先神尊贵,因而有条件的都建有祠堂或家庙,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举行祭祖仪式则是民间最重要的信仰活动。
在阳原,一个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孝亲”的另一表现是对在世长辈的顺从和孝敬。在人们心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源头,正如《孝经》中说的:“大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此,“百善孝为先”成为社会公认的准则,而“无父无子,六亲不认”的人,则为众人所不齿。
继承中的变迁
阳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延绵不断地发展系统。
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习俗长期延续的同时,还相继传入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在岁时节目、游艺竞技等方面,也因历史变革和外部文化的传人而发生许多变化。因此,民俗的传承,可发现其既保持着固有的传统,显示出鲜明的自身特色,又时时变动,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还有一些民俗事项,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春节祭神的内容已经淡化,一家团聚、娱乐的内容逐渐强化;腊八节食腊八粥,好多人已经不知道其原因:多数庙会变成物资交流会等。
总之,阳原民俗在传统架构中的不少内容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民俗的内容和形式以其原型或变种长期保留着;一些民俗虽保留了传统的形式,但原始内容则日趋淡化和消亡;一些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仅保留了原有的名目,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些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已被摈弃;还有一些民俗却是由于文化的变革或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新产生的。
(来源于阳原文化旅游)
图文
整合自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侵权即删
张家口微旅游/“往期回顾”点击图片获得更多信息
▲向上滑动
张家口微旅游
zjkwly
新浪微博
河北张家口旅游
长按右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1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