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寒食节后,苏轼在超然台写下了千古名篇,最
超然台,在今天的山东诸城。超然台是北宋熙宁八年,大文豪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建,这也是苏轼为后世留下的颇有标志性的建筑。
在苏轼来密州任职之前,超然台是一座废台,这座荒旧的建筑历经风雨的摧蚀,显现出一片斑驳之景。
而苏轼不仅是官员,更是一位举世无双的艺术家,他以自己独有的审美命工匠讲废台修葺一番,又让弟弟苏辙亲自为其取名。
我们知道,苏辙也是一位颇有文采之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深知哥哥洒脱的性情,便摘取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二十六章的内容“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思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繁华喧嚣,我始终遵从内心超然而活,于是为其取名为“超然台”。
在密州的岁月中,苏轼经常登上超然台,或欣赏这里的景色,或写文感悟人生。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一个暮春时节,苏轼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时春天还没有过去,一阵微风吹来,柔软的柳枝在风中摇曳起舞。一个“老”字,便生动地描写出春天仍在的气息。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只见护城河中半池春水闪动着微微波光,护城河内已经是春花满城。
此时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不远处,家家户户的瓦房笼罩在暮暮雨色之中,颇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寒食节之后便是清明节,苏轼喝了点小酒,酒醒后却更加思念家乡。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人们本应该到家乡祭祀扫墓。我们知道,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而此时苏轼身在山东密州,相隔千里,不能回故乡,苏轼的心中有一丝无奈和惆怅。
但苏轼毕竟是豁达之人,他非常善于疏导自己,便进行自我安慰:千万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寒食节后,不妨点上新火,烹制一杯刚刚采摘的新茶,毕竟喝酒作诗都要趁年轻啊。
当命运一次次打击苏轼的时候,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态度。
在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认为变法不宜过快。就这样,王安石和苏轼变成了一对“政敌”,苏轼最后只得请求外调,于是他来到杭州任通判一职。
年,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看似是升迁之举,实际是朝廷对他的另一种打压。
杭州富庶而繁华,而密州则有些荒凉,在密州的日子里,苏轼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相对恶劣的环境,他借助煮茶作诗来排解心中的烦闷。
当苏轼感觉到命运对他不公的时候,他没有沮丧和消沉,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或煮一壶老茶、亦或品一壶浊酒,超然出尘,乐知天命。
这首词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却是苏轼身上那一股超然之气。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