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品生活中元节,你应该知道的文化来历和饮食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作“鬼节”(俗称“七月半”),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你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吗?
中国民间的“七月半”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七月半”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且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和孝敬父母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他们。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主张这天要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
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自新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目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明白来历之后,你可能纳闷这天除了要放河灯、上坟外,都有些什么饮食习俗呢?知晓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很重要,有人为了辟邪而吃,有人为了祈福而吃,一起来看看中元节应该吃些什么吧。
吃濑粉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
蒸面羊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吃花馍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吃鸭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吃扁食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以皮而论,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
吃“饺饼”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不管是为了辟邪还是祈福,这些传统美食都是绝佳的选择,今天的中元节,你吃了这些传统美食吗?
来源:网络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