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被新中国遗忘在历史的传统

发布时间:2017-4-24 16:42:50   点击数:

中国传统节日特别多,除了新年、春节、五一、十一,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也被列入国家正式节假序列。而西方的节日,诸如什么情人节、七夕、光棍节、圣诞节……更多的进入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中,但是,中国曾经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却因为建国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而开始渐渐消失。

中元节的由来

佛道两家各有渊源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其说不一,道教、佛教各有说辞。

先说道教的。汉代张道陵及其子孙张衡、张鲁等创五斗米道(即道教源头,又称天师道),崇尚天官、地官、水官。入道者有病不吃药,而是关在净室里忏悔思过,然后写出“检讨书”,抄成三份;一份放在高山上,一份埋在地下,一份投入水中,算是向“三官”悔过求饶。当然,病家还要交五斗米赎罪——“五斗米道”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这三官的生日正值春、秋、冬三季头一个月的月圆之日,也就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也便成了民俗节日: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俗称元宵节。人们看灯、赏月、吃元宵,趁着过年的余兴,要热闹好几天。七月十五中元节则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前后三天,民间禁屠宰,官家不审案。百姓于此日上坟祭祖,荐奠祖考;夜晚则放莲花灯于河湖水面——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到什刹海看河灯的情景:用纸扎成莲花,下衬木托,燃烛其上,千百随波,星星点点,很有点幽凄的感觉——此节本来就是为追荐亡灵而设,又称鬼节,可比西方的万圣节。

佛教另有叫法,称“盂兰盆节”。据佛经讲,西域有个好青年叫目连(大目健连),俗名罗卜,出身财主家。父亲早亡,只有母亲(青提夫人)在。目连笃信佛教,外出经商前,嘱托母亲要营斋作福、善待僧人。不想母亲生性奢华、待人刻薄;目连走后,她日日杀生,又棒打僧人、狗咬孤老。后来竟因此堕入阿鼻地狱。

目连投身释迦牟尼门下,做了佛祖弟子。他发誓下地狱寻母。无奈母亲罪孽深重,堕于饿鬼之道,“咽如针孔,滴水不通”,纵有美食,将要入口就化为烈火,不能果腹!目连捶胸悲号,求助于佛祖。佛祖教他在七月十五日广造“盂兰盆”,使一切饿鬼皆得饱满,其母即可进食。——后来几经周折,青提夫人终于起死回生。

佛教因此在每年七月十五于寺庙举行法会,建“盂兰盆”以斋僧,据说地狱饿鬼于此日皆得饱食——“盂兰盆”是印度语,有“解救倒悬”之意。是日民间还要扭秧歌、耍狮子、唱大戏。由目连故事催生的专题剧目就叫“目连戏”,长达百出,能连演半个月!

鬼节缘起

周人祭礼埋下伏笔

《礼记·月令》:是月也(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在收获季节,周天子象征性地以新榖祭祀祖庙,表达对先祖的敬意。这一“荐新”习俗虽已在国家祭典中销声匿迹,却在道教中得以存活,举行之日正是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七月举行的祭典还有七夕节与七月十四的秋褉,二者均有祓除不祥,男女相会,祈愿美好生活之意。

古人以为,“鬼”是人死后所变。

《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于是才有了鬼魂崇拜: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关系,只要定期祭祀,祖先的鬼魂就会保佑自己。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加以崇奉。所谓祭祖,则并非一定要祈求祖先护佑,而是一种“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的精神寄托,是一种正己修身的方式与约束力。

传统鬼节民俗

大江南北各显神通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6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文人笔下的中元节

学者夏仁虎先生,写过一组题为“旧京秋词”的诗,其中一首写莲花灯:“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摇;莲灯似我新诗稿,明日凭扔乐此宵。”诗后说明:“中元夕,里巷小儿结队,持莲灯以嬉。齐歌曰:‘莲花灯、莲花灯,今日点了明日扔。’”描绘的正是我们当年过节的情景。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描写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清代诗人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情景。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中元日观法事》(唐)卢拱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中元观法事步虚虚》(唐)殷尧藩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中元作》(唐)李商隐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来源

网络

免责声明:如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文摘报小编(—)或在后台留言,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7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