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中元节漫笔一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给中国作家群体以很大的冲击,于是本土化就成很多人的口号。度娘之后,发现人家的学术名词叫做——寻根文学,也就是说要立足历史、发掘传统意识和民族心理(超高大上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也的确看到了许多类此手法的作品,然也多是城隍庙、灶王爷、狐狸精的牛鬼神蛇,风水大师、算命先生的预言家或是吐白沫、鬼魂附体的癔症,如果说再加上几个高考落榜生,就是新《聊斋》了,但我想我们的文化并止是乾隆老儿的物产丰富的天朝吧。
西方魔幻主义立足于西方传统的文化神灵,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现实之上构建的,也可以说是有着西方惯有的科学,也就是理智,而非是直接给人放上鬼神,构建起的空中厕所(说是厕所也是其实的,厕所也就是吸烟的场合,烟雾缭绕,至于小年轻们能吸的下去,说明我们的厕所五星级的还是蛮多的)。换句学术的话说就是理性,看来我们时代的文学仍是文革时期歇斯底里的非理性的延续。天天和这些超自然打交道,我想天天看恐怖片也就罢了,天天过恐怖片的日子,我想大家是不适应的,而且还是要作呕的。
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优秀的例子的,他们也就出了大名。对于贾平凹,他的《废都》,抛开其情色的露骨描写,大体上还是很压抑的,多看些九十年代中期的影像资料,或许会很能理解。庄之蝶瞎子母亲不停说其死去父亲的呓语,同样的手法应用延续到其《秦腔》中的俊奇娘与自己死去的地主老公的对话,引生在夏天智将死之时的神言鬼语。有些作家是做了巧,用了很强的象征手法,但还是有轮回在其中的,莫言的《蛙》中蛙的谐音“娃”,陈忠实《白鹿原》中白鹿的神灵象征。
魔幻主义的手法不再介绍,其实是写不出那么绝的评论。但文学的意义是反映现实,在有着可读性的同时,广为散播,深入人心。魔幻主义的出现,增添了文学的多样可读性,以给读者更深印象的同时,达到文学本身意义的传播。也就是说魔幻主义只是工具,一个漂亮的躯壳,但里面填充了作者更深的理念,使其丰满,吸引人。而我们只是学到了皮毛,学到了工具,为了做到了本土化,找到了黑白无常,菩萨金刚。然而,这种深植于民间的工具有着极强的自我生命力的延展性,在应用的同时很容易反噬掉其所要表达的内涵,真正的化手段变为目的。或许二流作家认为本土文化的亲和力,更能做得到表达,于是对手段浸淫成瘾。然最后只给我们留下对此世的厌恶,对来生的惶恐,书架上摆的无非是一册子一册子的民间故事会而已。
当然也不应该说,就直接陈列事实,那是数学汇报而非文学了,这是一种推诿。也并非文学的意义就只是在阐述道理,一个老婆婆和你讲了几十万字的道理,也是会让人厌烦呕吐,即使老太太慈眉善目很萌很可爱。趣味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我想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点吧。当然文学是多样性的,去读读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毛姆、杜拉斯们吧,拥抱世界,才能更好的发掘真正的寻根文学。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海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