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鬼节的禁忌保护自己免受鬼魂侵扰
在这个神秘的日子里,鬼节的传说四处传颂。传说中,在这个日子里,鬼门大开,诸多鬼魂在人间游荡。作为这个特殊日子的庆祝者,我们不仅要记住它的神秘,还要记住一些不能做的事情。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探究鬼节的传说。
一,鬼节由来
华人传统中的瑰宝——中元节,这个被人称作“鬼节”的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一到三十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信仰相信在此期间,会有诸多的孤魂游荡人间。中元节是华人非常重视的节日,每年的中元节都会有大量的祭拜活动,这也是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费最多的一个节日。此外,中元节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节日,被称为“盂兰节”。
七月半,这一传承了千年的节日,源自于人类对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的不朽之心。遵循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信条,祭天祀祖成为了古代宗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的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对他们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七月半正是基于上古秋祭的传统习俗,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得《目连救母》这个故事广为人知,并最终演变成了盂兰盆会。道教也有“三官三元”的说法,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诞辰。这三元节被认为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和水官解厄的重要日子,最终成为了僧、道、俗三家共同庆祝的节日。
七月半假期也与儒家有关联。儒家强调孝道,儿女在父母生时应该顺从服从,即使父母过世后,他们也应该继续表现出像父母在世时一样的敬祖仪式。因此,儒家不仅主张春秋两季祭祖,还主张七月半祭祖先。通过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整合,七月半已成为一个和谐的庆祝活动,涵盖了所有三种教义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的思维中,天和地并非完全对立的存在,天与地之间还包含了人类和其他生物。因此,上天和入地的人与存在中的孤魂野鬼们之间应该也有一些因各种原因无处安放的孤魂野鬼。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七月半,人们不仅祭奠祖先和尊敬母亲,也不会忘记那些没有安息之地的孤魂野鬼。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奉孤魂的文化传统。
道教一年之中的三大盛会,合称为“三元”,其起源表现为对仁爱的纪念。正月十五日被称作“上元”,是举行祝福仪式的日子。七月十五日,则是“中元”,意味着赦免亡魂的罪孽。在中元法事中,为了减轻亡魂的罪恶,他们会获得一些宽恕,但不会完全解除,希望他们早日得到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那些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不仅超度亡魂,更为那些孤魂和为国捐躯的英灵施以救助,以纪念他们的奉献。而在法事中获得的香油钱,将用于购买祭品。
二,传说中禁忌(请勿当真)
中元节期间,传说鬼门大开,无数鬼魂在人间游荡,因此,说“鬼”的话语千万不要随便乱说,以免引来鬼祟。农历七月也是鬼的天世,在这个月份中,最好不要随便提及鬼神。
鬼节不可以擅自焚纸,民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冥纸是献给冥鬼的,金纸则是献给神灵的,这个规则不容破坏。鬼节的这一天,人们会献给孤鬼和途径的鬼魂们冥纸,通常在这一天,人们会统一时间和地点献礼,以免引起更多冥鬼的震怒。
鬼节要保持肩膀不受打击,据说人们拥有三盏阳灯,分别位于头顶和两个肩膀上。白天吸收着阳光,到了晚上就会发出光芒,驱逐鬼魂。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不要轻易拍别人的肩膀,这样容易打灭阳灯。同样,当你听到有人喊你的名字时,也不要回头。因为一次回头就意味着灭了一盏阳灯,如果阳灯全部熄灭,那么你就变成了鬼魂的猎物。
让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这些迷信传说,而要把它们视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在鬼节这天,与亲朋好友团聚,畅快地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不忘初心,珍惜生活,让我们在鬼节里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欢笑着迎接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