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夜放河灯冷,中元十五游放河灯是什么时候
放河灯的习俗,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敬。中国先民认为火是万物之源,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早在渔猎时代,先民们为了保佑出海捕猎能够平安,便用木板编竹小船,放上祭品点上蜡烛,放在水中任其漂流,以此向海神乞求平安。
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魂、执兰除凶的民俗。古时候战争不断,生灵涂炭,在战争结束之后,以放河灯来超度战场上保家卫国的亡灵。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汗晋传入的佛教都早。
放河灯,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的祝福。一般在每年初一,十五和逝世祭日举行,道教,佛教常在七月十五举行。而一些地区放河灯却不止于七月十五,正月十五,三月三,上巳节,七月七等节日也放河灯。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此夜为团圆夜,放的河灯为团员灯、许愿灯。王向春在《元宵》中云:“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纪念轩辕皇帝的日子。后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有些地方也在这一天放河灯,此时放的灯,为咏春灯。
七月七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怕牛郎织女看不清暗夜的鹊桥,便在河中放河灯,让牛郎认路好与织女尽快相会。
七月半为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道教和佛教的活动常在七月半放河灯。把灯放入水中,为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孤魂野鬼,让它们找到去阴间的路。也纪念逝去的人,和对活着的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