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一部关于电影本质的电影,看完想打5星
《24帧》的片尾歌曲
电影以老勃鲁盖尔的名画《冬季猎人》开始,我们听到了飕飕的风雪声,名画中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空中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你发现树枝上的乌鸦开始动了。
很快又是一声牛叫,你的视线被声音引导着,在画面中搜寻,发现画面的中间出现了几头牛,紧接着又是几声狗吠。
阿巴斯的遗作《24帧》
除了这幅名画的构图非常电影化,都说电影是视与听的语言,除了视觉,我们也不能忽略听觉。
阿巴斯的这部遗作《24帧》,就用声音告诉你,耳朵听到的比眼睛看到的更重要。就像电影的第一帧画面,观众的视线时刻被画面之外的声音引导,声音左右了你的视线在画面中看到什么,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量。
名画《冬季猎人》
有些制作严谨的剧组会使用同期声,不仅镜头拍到画面,还要录到同步的声音。这么做,有些人会觉得真实,当然剧组更多的是处于制作成本的考量。
单就同期声的效果,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声音可以有效的扩展影像的空间,真实的声音并不重要,更重要是导演想让观众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用声音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视线,来辅助画面完成叙事。
当我们看一些纪录片或者没有配乐的文艺片时,可能会觉得这么做很生活流。当声音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手段时,不经艺术加工的现实中的声音其实已经不真实了,反而一些被艺术加工过,指向性很强的声音,被我们认为更真实,我们甚至不会轻易发现自己被声音欺骗着。
在阿巴斯的这部电影里,所有视听语言的表达技巧仿佛都来源于声音,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这确实一部关于电影本质的电影。他用一帧帧类似于GIF动图的镜头,将电影视听的秘密拆解,变成一系列纯粹的电影技巧展示。
我们看过的文艺片或者商业片,凡是影像语言的视听技巧都在这部电影里,用最极简的方式展示给你。
如果去掉了背景声中的歌剧,这幅画面会变成什么?
一头年幼的小鹿在画面中间吃草,画面传来一声枪响,成年的鹿群从画面的前景跑过。这时候画面配上了惊悚感的配乐,小鹿抬起头,看了眼鹿群,继续低下头吃草。
随着枪声越来越近,当小鹿有所警觉要跑开的瞬间,一声枪响,小鹿倒下了。
如果这个镜头不用配乐,观众不会有任何紧张的感觉。一旦画面配上惊悚氛围的音乐,观众就已经预感到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当你预感到小鹿可能会被猎杀的时候,这个场景内的戏剧张力就产生了,观众开始为小鹿的生死悬着心,结果小鹿还是死了。
虽然这在某些人眼里只是一个枯燥的长镜头,画面几乎是一动不动,但导演在这场戏里展示的叙事技巧却很伟大。我们常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这个叙事技巧被用于不同的故事和场景。
配乐被用来渲染情绪,比如让观众哭,让观众笑,配乐可以操控观众的情感。至于戏剧张力的运用,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的第三幕都有一个类似的时间倒计时和最后一分钟营救,让你意识到主角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可能就像那只小鹿一样,会有性命之忧。只是到了《24帧》的这个场景里,故事的结尾并不是大团圆,而是很“文艺”的结果,小鹿死了。
海鸥的场面调度
虽然《24帧》大部分场景的主角都是动物,但动物在画面中的调度,跟演员在画面中的走位一样。这些乌鸦、海鸥、奶牛、马、羊、鹿和狼等等在画面中的位置走动,比职业演员的走位更精准。
从画面的什么位置入画,从什么位置出画,所有电影的人物调度和运动镜头的剪辑,用的都是同一套思路。而且《24帧》更严格,它的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是强迫症级别,画面中任何物体的运动轨迹都必须正确,并严格遵循剪辑规律,即使是画面不动。
整部电影最具启发性的,自然是声音。我们常说,当电影拍好进入剪辑房之后,真正的艺术创作才正式开始。要正确的理解这句话,除了挑选合适的素材,把镜头组接到一起,组成“画面”的“视觉”电影。
其实画面剪完了,电影只是完成了一半,电影的“声音”也需要重新剪辑和艺术再创作。
我们常在三大电影节的文艺片里,看到声音运用很出彩的电影,比如《好时光》《你从未在此》和《霓虹恶魔》等等。到了《24帧》里,阿巴斯干了同样的事情,只是更加的纯粹、极简并且极端。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帧几近于静止的画面,画面的所有叙事任务都交给了声音。这时候的声音不是画面同期声,或者说真实生活场景里的声音,而是配乐、音效剪辑和混音等几个声音部门的功劳,是他们的艺术再创作。
整部电影里唯一一场镜头移动的戏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画面,而化外的一切,隐喻、留白或者让观众凭借生活经验自行脑补的部分,都来自听觉,也就是画面之外的声音,声音时刻让画面空间变得更广阔。
我们在这部电影里听到的一切自然声响都是艺术再加工的结果,像《24帧》这样的电影,在观影时也必须有好的音响设备,否则很难体会到它的魅力。
最好是杜比全景声这个级别的影厅,你可以听到鸟儿在头顶盘旋,耳朵可以辨别画面中任何一个声音的方位和声音的移动,因为每一个声音都在叙事。
有一个镜头是,一只鸟儿停在被砍伐的树木上,我们听到远处电锯伐木的声音越来越近。这时候画面虽然没动,但声音已经告诉我们,画面中的两棵小树即将被锯倒。当两棵树真的倒下,我们一点都不意外,杜比全景声已经提前告诉了我们。
如果你看片时的音响效果太差,这场戏里声音传达的信息量就无效了,从观影效果讲,你看的就像是另一部电影了。不要以为像这样的文艺片,就可以在家里用电脑随便看看,像这样的文艺片,更需要一流的影音观看设备。
这场戏讲光影,电影中的雨戏常用这样的打光技巧
这部电影里一共有24帧,24个镜头组成了分钟的电影。其实每一帧画面都有一些不同的电影叙事技巧展示,只是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因为每个人对于电影的认识不一样,掌握的电影知识不一样,所以看到的画面信息量,理解到的信息点也不一样。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每个人眼里都有一部不同的《24帧》,无论你看到多少东西,它都会让你去思考一个终极的问题,电影是什么。
等这部电影有资源下载之后,其实可以拿来做一个专业的拉片,很适合用来讲解电影叙事技巧,它每一帧的镜头都很有说头。
我最喜欢几个人站在埃菲尔铁塔前的镜头,几个人一动不动的站着。前景的人们划过画面,后景除了光影的变化,铁塔还闪起了灯光秀,一个民谣歌手谈着吉他从左到右划过画面。
这个镜头就像一张会动的老照片,虽然我们不知道那几个人看到了什么,但我们还是会被当时的氛围感动。如果说一张照片可以记录回忆,记录一个场景,那通过这个镜头,我还感觉到了氛围,脑补了故事,看到了时间的痕迹。
昨晚在美嘉欢乐影城中关村店看了这部电影,回到家以后还挺激动的。《24帧》作为遗作,阿巴斯的电影生涯太完美了!
亵渎叔推荐赞赏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