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QINGMING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清明也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习俗知多少
1、扫墓
清明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思念,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最马虎不得的当数清明节了(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是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
2、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彩色的小灯笼,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种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另一种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于是把柳枝称为“鬼怖木”。自此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最后一种说法是,此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时,发现被烧毁的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4、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天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俗谚。天津地区会在清明前后开始广泛地植树造林。
节日融合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习俗。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天津城区对清明寒食禁烟火的习俗已经不遵循了,但在天津农村,仍然遵循。一首《时令歌》歌谣:”.....正月元宵吃粘蛋,寒食禁火用冷饭,重阳切糕端阳粽,初伏应吃避暑面,佛爷出家腊八日,离尘扫舍八宝饭,中秋吃的饼如日,过年当吃团圆饭。"这说明在天津某些区域仍在遵循清明吃寒食的习俗。这里的"冷饭”,主要指的并不是冷米饭,而是凉的馒头、窝头等面食,伴以酱制肉货、茶鸡蛋、咸鸭蛋或腐乳、咸菜等下饭,就可以把这一天对付下来了。
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节令食品
01
青团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
02
冷饽饽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铭记英雄
诉不尽对革命先驱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墓前抚英魂。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军人抛去个人和家庭,为祖国的安定,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奋勇杀敌,浴血疆场,他们生命虽然消逝,但他们会一直长存在我们心中,永不消逝。
总有一天,这些伤痛都会结束,绿草会再次生长,届时所有痛苦的痕迹将不复存在。这块土地会自己慢慢痊愈,像所有其他伤痛一样。但有些人从未被遗忘,未来会充满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故事,充满着他们的战斗方式,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他们直面死亡的方式......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致敬疫情前线医护人员。
清风郎朗至楼阁,杨柳依依随风拂。轻烟迎风起,又把故人忆。思念随风去,传给故人知。忆别离,惜当下,春入画来,光照心间,呼朋唤友,尽赏春的风采。
图文编辑:陈昕怡
监制编辑:袁子懿郝诗琦孙楠
图文来源:百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