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约读中元节你知道何谓ldquo三元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工小妹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历史渊源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各地习俗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古诗欣赏
通过这几首中元节古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别样的中元节光景。在诗中表达了诗人们渴望天气凉爽,花好月圆,诗酒风流等美好愿望。相信读完以后,你对稍显陌生的中元节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中元夜
唐丨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看月
唐丨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寄道侣
唐丨陆龟蒙
学饵霜茸骨未轻,每逢真夕梦还清。
丁宁独受金妃约,许与亲题玉篆名。
月苦撼残临水珮,风微飘断系云缨。
须臾枕上桐窗晓,露压千枝滴滴声。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现代文欣赏
中元节毕竟还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小编在这里分享一位读友的文章,以此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中元节思亲
胡俊敏丨随岳高速公路管理处稽查员
又是一年中元节,此刻已是夜深人静,寝室里除了电脑键盘敲打的声音,还有忽近忽远的轰隆车轮声,如此静谧又如此不息,令人难以入眠。古曰:“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因而思念悠悠,感怀对奶奶这一份永恒的亲情与牵挂。
我的奶奶出生于年,听她在世时和父辈们的讲述得知,奶奶2岁丧父,童年在她的舅舅家长大,没有像别的女孩那样得到父母的疼爱。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奶奶16岁便嫁给了我的爷爷,当时爷爷家里一贫如洗,四壁徒空,清贫困苦。奶奶从嫁给爷爷的那一天,就担当起这个家的所有重任:持家种地,养育后代,赡养老人。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奶奶很能干,她会所有的家务农活,蒸煮腌制、织布纺纱、剪裁衣服、犁耙耕地、防洪挑堤......村子里好多男同志干活都跟不上她。后来时常听父亲讲,在他们小的时候,爷爷常年在外做点小生意,家里所有的事都由奶奶一个人撑着,可她从来没叫一声苦,她含辛茹苦的养育了儿女七个,奶奶用她坚强钢毅的身躯、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时刻影响和感染着父亲和她的后辈们。
直至七十年代中期,家里的日子刚刚过好点,命运再次捉弄了我的奶奶。由于忙于农活无暇照看孩子,她的小女儿(我的姑姑)意外落水身亡,紧接着我的爷爷因病去世。面对接连的痛苦磨难,正值中年的奶奶没有因骨肉的夭折和丈夫的去世崩溃倒下,而是以她坚强的意志把六个儿女拉扯长大成人。可以想象,奶奶那时的日子有多苦,一个女人家带着六个未成年的孩子,还要赡养照料年迈的老人,奶奶身上的重担不言而喻。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奶奶从来没在儿女和外人面前流过眼泪,用她的话说:“我不能倒下,我要把我的一群儿女抚养成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她把最安心的笑容留给儿女,把摧不毁的坚强展示给世人,为我的父辈们建筑了家的港湾,爱的堡垒。
天道酬勤,或许是爷爷在天之灵的庇佑。改革开放后,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先后外出经商,都已成家立业,个个儿女双全,如今已是五世同堂。当日子真正好起来,奶奶也渐渐的老了,看到儿孙们个个有出息又孝顺,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幸福和自豪。因为奶奶一辈子勤劳农活,身体得到了锻炼,晚年她老人家的身体依然较为健硕。去世前几年,父亲和大伯见奶奶年事已高,便提议接她到城里生活,在身边可以多些照顾。但奶奶婉拒了,她说乡下生活自在,只要自己能动得,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父辈们看奶奶态度很坚决,便遵从了她的意愿,直到生命的最后。
我的奶奶像一本书,看多少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中壮年的奶奶为了儿女不辞辛苦的劳累奔波,晚年的奶奶也很会安排自己的日子,空闲时间她会把院子后的菜园打理的平平整整,她会很开心的去给左邻右舍剥棉花桃壳,她喜欢和村子里的老人打打纸牌,唠唠家常;喜欢提着儿孙们看望她时的好吃食品,和邻居分享;她还喜爱小脚巅巅的跑去镇上听戏。若是雨雪天气不方便出门,奶奶便一人坐在老家的小四方桌前,和自己对对出牌,来打发消遣时光。奶奶曾笑言,此种牌法可以灵活思维,不会患上老年痴呆症。可能确有此因,即便已经将近九十岁高龄,奶奶讲话依然条理清晰,记忆力超强,她记得自己两三岁为父披麻戴孝的情景,还记得众多儿孙幼时的趣事,每每儿孙们回去探望,她会乐此不疲的娓娓道来,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概现今生活的美好,嘱咐儿孙们要懂得珍惜,懂得满足,懂得感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年2月19号,八十七岁的奶奶在睡梦中悄然与世长辞。奶奶走了,默默的离开了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留下了对这个世界太多的眷念与热爱;奶奶走了,默默的离开了与她朝夕相处的乡亲,没来得及道声别便仓促离去,却给她的村邻们留下了太多伤感与遗憾;奶奶走了,默默的离开了她爱她想的儿孙,没有给儿女们留下片言字语,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念和财富。仍记得,奶奶去世出殡那天,很多周边邻村的老人,走几公里路程前往悼念送别,含泪叹惜少了一位好朋友,这样的一份挚情与不舍,更让我感动于奶奶崇高的人格和品德。
人生几十载,纵有千千结,逝者亦安息,亲情永相连。我的奶奶是一位和蔼可亲、勇敢坚强、勤劳简朴、乐于助人、大爱无私的老人,她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勤劳的一生,平凡的一生,同时也是幸福的一生。奶奶,虽然您离开了我们,但您的子孙们会带着对您的追忆和教诲,传承您的品性各自珍重,健康平安的生活。时值中元节,不禁轻轻念牵:奶奶,您在天堂还好吗?孙女想您了!
分享职工作品,讲述工友故事,走近文化名人,聆听专家讲座,呈现读书动态,参与荐文活动,本栏目向您发出邀约!
交流QQ群:湖北职工文艺社
投稿邮箱:hbghwzx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