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人间佛系指南
好奇心
我对于宗教的好奇,有些来自于身边的信仰者们,有些来自于影视作品的取材。
从左至右:《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邪恶力量》《遗传厄运》《招魂》
课题需要
一苇是我本次研究的合作对象。在宗教态度上,我想,我俩大致算是同一类人。
左:回族的伊斯兰教;右:西藏的喇嘛教
我们的民族没有必须沿袭的宗教信仰;成长地没有影响力特别大的宗教;原生家庭没有至亲信仰者的传教;自身也没有明确要追随某种信仰的想法。因此,从客观上讲,我们都属于“无神论者”。但有趣的是,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驱使着我们,在面对一些有明确来源或来源不明的信息时,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中元节放河灯
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比如,七月半(中元节/鬼节)时,我被长辈教导尽量不要出门,出门尽量不要晚归,倘若避免不了晚归,也要在进入家门之前,做出特定的行为:拍掉身上的落灰(有没有灰都要拍)。据说这样是为了除去所谓的“晦气”。
左:遍布井盖的北京道路;右:筷子插在饭上
没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比如,走路时不小心踩到了井盖,要拍三下屁股,避免日后倒霉(我不仅拍自己的,也拍别人的,后来被我拍过屁股的人也都信了这套说辞,以至于在满是井盖的北京道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像坟前插的香,懂的都懂);吃饭不要敲碗(会变成穷光蛋要饭的)……
和一苇在宿舍探讨时,有几个室友也加入了其中,她们作为“无神论者”的一员,都表达了对类似信息的处理态度,这使我对选题逐渐兴奋了起来。
我无法用一个词去准确地概括这些信息的特点,说“科学”是绝不可能,说“有理有据”当然也不对,说“封建迷信”又有点过,Anyway,玄就完事了。
宗教的出现
至于这些神秘信息是如何跟宗教扯上了关系,是我们后续讨论所得出的结果——
既然宗教有力量驱使信仰者去遵循一些特有的仪轨,那这些神秘信息也必然有对应的力量,驱使着诸如我俩这样的无神论者们,去履行那些信息对应的行为。不过,我们所聊到的这些神秘信息并没有足够系统的资料作为理论依据来支撑课题的研究,于是我们自然地选择了前面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对象——宗教。
向宗教取经,通过了解宗教的特点、宗教对信仰者的作用方式,来挖掘神秘信息使人行动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是什么力在驱使着人们去信服那些,从无神论者直觉出发,感觉不太站得住脚的庞大体系。
这个研究方向,是以现有的客观事实(宗教的事实)作为的理论基础,它理应囊括了我们所好奇的所有“力”的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每一个神秘信息的缘由上。
然而,受限于对宗教浅薄的认知,在研究开始前,面对杂乱的、散点分布的资料,我们实在无从下手,所以向老师阐述研究过程时,也只敢使用“感觉”和“可能”等举棋不定的词汇。
阅读的开始
在芦姥的推荐下,我们决定从一本概述宗教内涵的书籍开始——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虽然在正式阅读前,我也有一些习惯性的恐惧(我能读懂吗?读完以后会有发现吗?有结论以后又该做点什么?),但不读也终归只能停留在好奇的阶段,那就读吧。
这一读,就是一个多月,从熟悉法国人的语序和表达方式,到明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再到初步理解宗教体系,最后有自己的思考,整本书翻了不下五六遍,当然,不辜负这份精力的消耗,收获确实颇多。
阅读报告
我和一苇根据书本内容整理了各自的大纲。
初步大纲
我的大纲是根据书籍叙述的顺序整理的,从上图可见,学者涂尔干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找到了概述宗教的各种要素——
宗教的观念或信仰对象:神圣与凡俗的界限、精灵、灵魂、神化人格、部族神或族际神及图腾制度。
宗教包含的仪式或仪轨:禁忌、苦行、共享、供奉、纪念、模仿、禳解。
至此,我站在涂尔干的角度,方才能说自己对宗教有了初步的认识。
产出作品
回到前面研究方向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力在驱使着人们去信服那些,从无神论者直觉出发,感觉不太站得住脚的庞大体系。
我想,这个“力”,应当属于类似宗教力的一种力,这种力,和宗教一样需要有观念和仪轨的支撑,人们才能去信服“力”所指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明确的规定作出相应的行为。上文提到七月半晚归对应的行为,有七月半的观念(鬼节)作为支撑,我对身边的死者、陌生的灵魂们都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于是我笃定我需要以拍灰的行为来让自己安心。同样,饭插在筷子上确实很像坟头的香,这种形似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应该属于仪式中模仿的部分,模仿是为了贴近信仰的原始形象,明明在吃饭,却要模仿上坟的感觉,确实不可行。至于敲碗,就不用赘述了,倘若碗中有食物,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有敲它的想法了呢?而没有食物的碗,在从前的观念看来,的确是无法解决温饱的人才会有的物件。
一开始,芦姥建议我和一苇为本书做一份可视化的导读,我当时觉得是行不通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专业类书籍,即使做了一份像样的导读,也不一定能够吸引人们去细品它。从我自身经验出发,我读这本书是为了解决我对神秘信息之源的“惑”,这个“惑”消耗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一个简单的导读,和短视频一样适应了我们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但当人们真正拿到书以后,发现每一个问题都不像可视化一样直观的时候,或许,书本就被可怜地搁置了。再者,什么样的风格适合这本书呢?我不知道。它阐述要素的内容丰富,论述结论的程序复杂,不是小小图形可以解决的问题,我敬畏它所有的文本,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内容可以精简了。
思考递进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决定选取书中的一个要素进行设计,这个要素是我最感兴趣、最感同身受的部分——消极膜拜。
消极膜拜属于宗教仪轨的一个大类,和它同级的还有一个积极膜拜,“积极”和“消极”并非字面的简单意思,它根据宗教仪轨的给人的感觉进行了明确划分。积极膜拜包含共享、供奉、纪念、模仿、禳解;消极膜拜则包含禁忌和苦行(苦行是禁忌过度发展的结果)。
在积极膜拜的内容里,有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仪式:供奉,如我们清明祭祖时会呈上供品的行为;纪念,如圣诞节纪念耶稣;禳解,如传统葬礼上哭丧的必要环节。而消极膜拜,通常是影视作品中才会看到的仪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禁食打坐的行为。由此可见,消极膜拜相对于积极膜拜多是看似不寻常、较为折磨的仪式,它的履行对象也是针对个人的,它更强调对自身内心的净化。
不过消极膜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积极膜拜,也就是说,当实施禁忌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净透了”,便可脱离当前痛苦的行为,转向正常的膜拜仪式上去。因此,消极膜拜往往需要一个期限,若没有时限,禁忌就会发展成上文提到的“苦行”,这个苦就是真的苦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近几年大热的词汇——“佛系”。
当下热门的“佛系”现象和宗教现象有很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首先要区别现有的宗教体系——佛教。此佛非彼佛,佛系人士的苦修和佛门弟子的苦修虽都强调自身内心的净化,但“力”的发源却完全不一样。佛门弟子的“力”来源于宗教,佛系人士的“力”来源于自身。至于消极膜拜和佛系有什么关系,需要用消极膜拜中的苦行进行解释。
看似安逸享乐的佛系生活,实际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间接导致比不“佛”痛苦数倍的后果。比如,在一学期最后一周的最后一天,你作为一个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小时后的DDL,而你此刻没有选择亡命赶工,而是抱着手机转身葛优瘫上床,先刷50分钟的抖音,试想一下,若自己10分钟内完成不了任务,错过了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老师的脸会是什么样子。
综上,佛系仪轨所包含的行为是有痛苦要素的,它已然从禁忌的短暂痛苦发展到了苦行的过度痛苦,这个痛苦,正是当代佛系和宗教苦行最大的共通点。
基于对佛系和苦行关系的思考,我搭建了针对佛系人士的禁忌框架,并绘制成了一本佛系人士指南,同时,配有一套期限骰子和占卜说明书(骰子的说明书)。
指南展示
扉页—————————————————————————
目录—————————————————————————
内页—————————————————————————
效果图—————————————————————————
设计思路
指南选用黑白漫画的风格,是基于对佛系来源的一个引申——年,日本某杂志对“佛系男子”的介绍:
维基百科截图
黑白漫画作为多数佛系人士的标配读物,被运用到指南中进行了再设计。
占卜骰子
指南完成后,发觉产出内容好像已经超出了宗教禁忌的概念,原定的骰子只是呼应禁忌期限的一个配角,但思来想去,骰子的运作方式好似更贴近宗教仪轨的内容,也就是宗教所需要包含的要素之一。既然有禁忌的内容,必然也有仪式所规定的部分,我想,骰子应该以这个身份出现在整个设计中。
效果图—————————————————————————
我将禁忌描述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成了吃、听、看三个部分,它们的具体文字都是从我角度出发的、佛系人士应该推崇的生活方式。考虑到文字描述的行为过于繁杂,我想作为一个佛系人士是不会把所有的“佛”放在一个时间段来完成的,那样太累、太不佛,于是将骰子分做成了三个,供“佛”任选。当然,这些行为仍然逃不过苦行的时限,所以又添置了一个骰子,来规定每种行为的时限。我希望这些佛系仪轨和宗教禁忌一样,即使期限由行使的主体决定,也需要提醒自身不要走火入魔,毕竟佛系用来作为永恒的生活往往是不太现实的,佛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个观点也可以用涂尔干对积极膜拜和消极膜拜的关系阐述进行解析,即——消极膜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积极膜拜。
至于整套设计为何没有一个包装,是我没有想好,包装如何符合佛系人士的要义,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什么都太没必要了(哈哈)。
占卜说明书
封面——————————————————————————
规则说明————————————————————————
整体效果图———————————————————————
后续
交完作业,芦姥也给出了对包装问题的反馈,实际大小、纸张厚薄和打开方式以及印刷工艺都有相应的建议,但我还是觉得,能想到的包装都太费劲了,这个问题还需要反复考虑,要不就是一个动作就能完全打开,要不就是一看就深谙了佛系的要义。
感谢阅读
Rolli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