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鬼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发布时间:2020-10-24 13:37:22   点击数: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进入农历七月,看到十字路口烧纸钱的了吧?!对的,鬼月到了。但据说有公告(见下),不过有两天来领烧的钱也是可以的嘛!

最近看了一篇报道“鬼节临近怕声一片,海南琼海过半胶农不割胶”,讲的是农历七月半,传统“鬼节”临近,海南一些地方的农民怕见鬼不敢夜间劳作,“琼海石壁镇有几万亩橡胶林,而目前几乎超过半数的胶农因为害怕鬼神拒绝到胶林割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橡胶产量造成了影响。”

近年来,社会掀起为传统节日“申遗”的热潮,不过这些讨论中,涉及到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似乎并不多,大概人们对于“鬼”还是比较避讳的吧。

在思想略微保守一些的人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成了“迷信”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以前反对的所有“封建落后”的东西,如今摇身一变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这些人并未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即研究一种东西,并非要弘扬这种东西。比如我们研究康乾盛世,只是要弄清楚现在许多事的历史沿革和历史上治国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而绝非要回到康乾盛世。

那么鬼节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鬼不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因此说鬼是“非物质”,绝对没有问题;关键是鬼节里有没有“文化”。

鬼节在道教中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盂兰盆节,这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佛祖的弟子目莲到阴间救母,佛授《盂兰盆经》超度恶鬼。日本等佛教盛行的国家都有此节。在传统社会中,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北海公园,在旧时便是老北京鬼节“大放河灯”的地方。

另外像目莲救母这一戏剧母体,对我国民间戏曲影响之深,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这些传统的鬼节习俗和文艺活动,体现了古人对死亡、家庭、家族的看法(古人的家庭观念中不仅包含活人,也包含死人),对时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甚至鬼节中的活动,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许多民间艺人、小手工业者就是靠为鬼节中各种习俗服务而养家糊口;鬼节期间不讨债等禁忌(否则债主会变成讨债鬼),也让穷苦百姓暂时松一口气。

我国许多传统民俗信仰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研究甚至开发,如许多地方传统的神诞赛会变成了地方嘉年华游园会,甚至巫婆神汉们的“上刀山”、“过火海”也走进了杂技团、绝技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是老话,但很实用。今天我们将“鬼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我们对传统社会的认识、对古人思维方式的理解、对民间艺术的发掘,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对鬼节的研究,并非要人们回到信鬼怕鬼的“传统方式”上去。

投稿邮箱buddhism

visionpano.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25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