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李志贤新加坡万山福德祠中元节田野调查
摘要:许多新加坡的华人村落与庙宇,因受到国家发展、都市化及工业化等等的影响,面临搬迁与经营的困难。通过对沙冈村万山福德祠及其中元节的案例分析,梳理沙冈村与万山福德祠的历史发展,并对其中元普渡的节日仪式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探讨沙冈村因都市化与公共住宅政策从乡村转变成现代社区、庙宇因维系信众由提供场地让村民祭拜转而主办中元普渡,以及沙堆祭幽及炭火烘身等仪式的变与不变等等,藉以观察国家、社区、庙宇和信众关系转变及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新加坡万山福德祠;中元节;都市化;七月歌台;沙堆祭幽
一、背景
虽然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但实际中元普度的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卅日结束,时间长达约一个月。农历七月期间,在新加坡可以经常看到组屋(即公共住宅)楼下有人进行简单的拜祭仪式及烧金银纸,而各庙宇、美食中心、公司行号、工厂等等,多会组织规模大小不一的中元会,祭祀祖先或无主孤魂。本文为笔者于年及年参加新加坡万山福德祠(MunSanFookTuckChee)庆赞中元活动的田野考察报告。
图1万山福德祠位置图
万山福德祠位于沈氏通道上(SimsDrive),为进出此区域的主要道路。沈氏通道东连接阿裕尼路(AljuniedRd.),南通过芽笼十七巷(GeylangLorong17)连接沈氏大道(SimsAvenue)及芽笼区。万山福德祠周围主要是组屋,除了菜市场和小贩中心外,还有各式商店以及建屋发展局沈氏通道分局(HDBSimsDriveBranch)。庙宇附近有轻工业厂房、澳洲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分校(JamesCookUniversitySingapore),以及主神为保生大帝的青龙宫。
万山福德祠创建的确切年份虽然不可考,但可以透过其保留的石碑如《重修土地庙碑记》(不详)、《重迁福德祠碑记》(年)、《重修万山福德祠碑记》(年)、《重修万山港福德祠碑记》(年)、《万山港福德祠纪念碑志》(年),以及庙宇土地买卖的契约等文献,理解其历史。福德祠于年代(同治年间)已经存在。庙址先后迁移至瓦缸窑和椰水塘,年才搬到现在的万山港之沙冈地方。万山港曾是加冷盆地(KallangBasin)的一个地名。根据宋愠璞的《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万山:巫语、Bangsat译音,犹吾国之露舍棚场,架木以资覆蔽者,今吾侨多用称临时建筑之工场或园坵中之工人宿舍,皆谓之万山”,显示20世纪初加冷地区的工业发达和劳工人口众多的特质。我们可以从年英国人的调查地图得知,当时加冷河沿岸已经有砖窑的设置。加冷地区还有大片的椰园和甘蔗园。从年加冷区的调查地图中则发现,当时沙冈村内有许多水塘从事养虾业和硕莪厂。年的调查显示年代的沙冈已从最初砖窑和苦力为主的聚落逐渐发展为养殖和轻工业的村落。加冷地区以前被称为“马九窑”或“马交窑”。除了显示该地区制砖业可能很兴盛外,也显示这行业与广东人有密切关系。沙冈村的村民以广府人为主,其中以四邑人居多(广东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除了广府人,村里还有少数其他籍贯和土生华人的住户。
然而,在今天的地图上已不复见“万山”和“沙冈”这两个地名。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加冷盆地填土计划。当时大巴窑(ToaPayoh)地区也在进行开发,利用铲平大巴窑山区的泥土来进行加冷河盆地的填土,把该区原本的沼泽、水塘填为陆地。新增的土地则被开发为工业区和公共住宅区,并将经常泛滥的加冷河被改建为水泥的水道,降低这地区水灾的风险。年填土工程完成后,新加坡政府继续推动新加坡河及加冷盆地的清理计划,勒令原来沿岸的住户和手工业者搬迁,以避免继续污染河水。年国会通过了《土地征用法令》(LandAcquisitionAct,Chapter,Act41),根据法令的第五条,授与政府因公共目的、公众利益及用途强制征收私有土地的权力。之后,政府就依法分批征用市区及乡村的土地,其中包括许多乡村、庙宇及古迹都受到影响,甚至销毁。政府在征用土地时会对受影响的个人或组织提出安置或赔偿。
由于上述的发展,政府征用沙冈村的土地,并对福德祠做出赔偿。新加坡政府迟至年才将土地征用通知书寄发给沙冈村的村民,并展开村民的安置作业。但部分商家和住户在年以前即开始陆续迁出。因此,福德祠即变成一座失去村民的庙。新加坡政府于年发给福德祠为期30年的土地契约,已经于年期满,之后福德祠每年以临时使用准证的方式留在原地。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年的总体规划,福德祠所在的地段已经被规划为住宅区,因此未来是否会留在原址或搬迁,一切都是未知数,庙方近年除了不断跟政府协商外,也积极举办活动以争取更多的曝光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1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