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万圣节,忙坏了孩子和家长

发布时间:2020-11-24 22:28:46   点击数:

每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夜;11月1日,才是万圣节。这个节日源于凯尔特人的新年,万圣节前夜相当于我们的除夕,是庆祝新一年的最热闹的时刻。

万圣节在中国非常火,从十几年前到如今,风潮不减,每逢此节,小学、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这类小孩和家长,是比其他人群更加繁忙的。

在上海,各大早教在万圣节前一个月,就告知家长要举办化妆聚会,家长和2、3岁的宝宝要穿亲子装,表现好的家庭有机会带着孩子参加T台走秀;小学则是让学生们在万圣节当天,打扮好了来学校,集体出游或聚餐。从留影上看,小孩子们都很开心,但除了让孩子开心,还有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值得我们成年人探讨。

△盛装打扮的小朋友

万圣节化妆,就像除夕贴春联一样普遍,每个人在这一天都要装扮成鬼怪,这是因为古代的凯尔特认为万圣节前夜,亡灵会四处游荡,人间和冥界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不清,防止招惹到鬼的最好办法,就是戴上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另一只鬼。这个可爱的原因,让万圣节更加有趣。

然而,一套万圣节装扮,价格又是多少呢?小孩子穿得衣服,几乎清一色是迪士尼、漫威、DC旗下产品,一件小上衣,标价几百元,在商店中购买这样的一整套服装和道具,价格可想而知。

如此高昂的价格,是否发挥出了与之对应的价值?

首先我们要看如何界定“价值”,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给儿童和家长在万圣节期间,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第二是给儿童和家庭在长远上,产生的影响(包括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是什么,并且能持续多久;第三是全社会范围内,此种消费和风潮,有什么社会效应。

△万圣节的游乐场

思考过这三个问题后,我们要讲它衍生出的社会现状。

第一个社会现状,叫做“过洋节”。

这是我们普遍意识到的问题,在国内一线城市的调查中,中青年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的偏好显著超过了对春节和国庆的热情,对圣诞节等洋节,人们想到的关键词是“狂欢、浪漫、幸福和期待”,对于本土节日,关键词是“放假和旅游”。

对于半天假都不放的洋节,国人对它反而有更大的热忱,看来对节日的偏好,并不完全在于是否休假。

我认为在于,对节日及其价值观的认同。

从80后开始,年轻人接受的教育和世界,都越来越多元,思维也更加标新立异,追求独一无二;再看我们的传统节日,似乎赶不上时代化的步伐,我们对清明的认知还停留在“烧纸”,对端午的认知还是划龙舟,这些饱含了中国气质的活动,流传千年,理应不该处于下风。

但它们处于下风了。洋节如此火爆,我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全民参与”。

万圣节,类似中国的鬼节,但中元节和清明节,却是忌讳小孩子参与的,这一代代儿童,在童年期就缺失了对中国节日的体验,长大以后再谈传统节日认同,非常不现实。

中元节和清明节,真的不能让儿童参与吗?不是的。清明除了祭祖,还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在这时怀念离开我们的万物,你也可以怀念凋零的一朵花,或者离开你的小狗狗,清明节是一段生灵与亡灵共处的时刻,这是温柔的时光;而清明出游,则是告诉世人,要更加珍惜活着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还可以在中秋节带着孩子读诗,看看月光和颜色和质感;在除夕天寒地冻的时候写春联;在七夕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绵如缕的“情”。

我喜欢万圣节人们用欢笑对抗恐惧,喜欢感恩节表达自己的深情,喜欢圣诞节快乐的音乐,同时,所有的这些,我们的节日也都具备啊,甚至有更深、更厚重的美,对节日内涵的传播,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唤起节日认同。

在形式之余,节日的价值观和情趣,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一个出发点。

第二个社会现状,叫做“物质主义”。

尤其在大城市,物质主义在正走向高潮,有人说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不可否认,万圣节装扮风潮,在国内的物质含义,大于精神含义。

家长给小孩打扮、买上千的衣服、参加走秀,这些成人世界的行为,叠加在儿童身上,到底谁受益更多?小孩受到表扬,说“你是今年的小公主”,但这个小公主,她的荣誉不是她自己换来的,也许是她化妆技术精湛的老妈,也许是几千元的衣服,更糟糕的,也许是上万块钱在美容店做的造型。

当一个孩子,不付出努力,就有了巨大的殊荣和宠爱,他会认为一切好事都是理所应当的,之后造成的心理偏差如蝴蝶效应;而对于那些踏实付出,结果却不如人意的孩子,则会让他们觉得,努力比不上有钱。

对于万圣节而言,更好的做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衣服和道具,动手的成果富有意义,过程是亲子间美好的回忆,并且,如果能设计新颖造型,则是创造力的开发,也许不经意间,就发掘到了一个新能力。

第三个社会现状,叫做“育儿”。

每一个家庭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喝进口的奶粉,上双语的幼儿园,读贵族的学校,这些金光闪闪的标签背后,流露出家庭的焦虑。

我听过一个国际幼儿园的宣讲会,它宣传自己坚决遵守儿童发展规律,三岁的孩子绝不教他算术,该玩的时候就玩,它的学费是每学期十万元,因为这所幼儿园里所有的老师,都是外国人。听到这里,不用想就知道,这所幼儿园,今天(万圣节)肯定非常热闹。

全社会都在说批判性思维,育儿机构也说“从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但讽刺的是,看待这个词本身,就是需要批判的。

过了万圣节就等于国际化?每天见外国老师就是更好的教育?其中问题大有文章可做,我看到许多高学历、高知识的父母,养育孩子时也变得焦头烂额、风度全失,在胎教、早教、升学、出国等等信息的轰炸下,犹如困兽。

我们的父辈祖辈,没说过外语,没见过“贵族”,甚至成长环境动荡不安,但他们中产生了好多伟人、英雄、科学家、艺术家。是时代造就,还是育儿造就?

当婴儿成长为青年,我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但对人文和审美的坚守、追求、创造,却在减少。

这个社会确实有很多顽疾,同时我看到的,是它正在发生许多好的改变,比如今年的万圣节,有的家庭打扮了汉服、打扮了旗袍。我们自身有很多了不起的文化,了不起的理念,我们将从其中,找到生活的解答。

(完)

下文预告

《冬日的暖阳》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四季变换中,看到生命的智慧。”

tongyao

努力从更全局的视角看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128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