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民大国护在线中元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即七月半祭祖节,别名七月半、祭祖节、鬼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其产生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祭祀。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02节日由来历史: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演变:七月十四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为民间祭祖节。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教的说法。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
三俗合一: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
03祭祀活动中元普渡祭祖祈丰收中元普渡: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
祈丰收: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从有关七月十四、十五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七月十四、十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编辑:江青燕马莉
监制:王连燕
审核:马吉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