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中元节,文化的核心是孝不是鬼
“七月半,开鬼门儿;鬼门开了出鬼怪……”电视剧《少年神探狄仁杰》里的童谣,对于七月鬼节的描述,尤其的形象。农历七月俗称鬼月,这段时间,人间的阴气加重,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到阳间来接受亲人的祭拜,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备以祭品,烧纸焚香,以祭奠先人。
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同时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连救母」的故事。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并非是神秘清冷,甚至让人心生恐惧的节日,它承载了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和精神。早在唐朝后期“中元”已成为固定节名,唐宋之后的中元节就有了三大主要传统民俗:祀先、礼佛、敬道。
放河灯
善念
放河灯是中元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活动。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亡魂引路。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放灯是古代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若河灯沉没代表一个游魂已经投胎转世,如果灯飘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亡魂到了彼岸极乐世界。如今放河灯,已经成为文娱项目了。
普渡
博爱
中元普渡是华人十分看重的民俗节日,各地方上的普渡陆续举行长达一个月。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以酒肉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那些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普渡祭拜,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
祭祀
仁孝
中元节理应跳脱“鬼”的角度,去领悟仁孝互爱。人们在中元节时祭拜祖先,供以酒食、馐馔,如待大宾,以物追思缅怀,同时祈求祖先护佑家人平安幸福。这是儒释道精神的融合,其核心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美德,那就是慎重道远的“孝道”和推己及人的“仁义”。
送花馍
祝福
送花馍在晋北地区最流行。每个花馍的寓意都不同,送给小辈的花馍是面羊,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哺乳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是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是面鱼,意喻连年有余。这些面塑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这种乡俗表达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送双羊
祥和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这一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过去送活羊,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跳钟馗
护佑
跳钟馗的习俗,在宋代已经见于文献记载了。为了防止孤魂野鬼“逾假不归”,因此要举行“跳钟馗送孤”,也就是是要借着钟馗的法力送走留连在人间的孤魂野鬼。民间俗信钟馗是鬼王,具有镇压鬼魂的法力。跳钟馗通常是在中元普渡以后,跳钟馗结束后,中元祭礼就随之告一段落。
中元节祈福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这一天,讲究孝道的中国人,通过祭奠先祖感念逝亲、礼敬亡灵。中元节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生死观念的节日——黑白无常,心有敬畏。爱与关怀是这个节日的主题。它真正的文化核心是“孝”不是“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