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杨舟平散文北宋良吏陈希亮的凤翔往事
北宋良吏陈希亮的凤翔往事
杨舟平
提起陈希亮的名字很多今人未必知道,但一提起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恐怕不知道的人会少。其中描绘景物最集中的汴梁城外一座桥的岸上和桥下,人物万千,姿态万方,汴梁桥显然是这幅千古名画的“画眼”,而这座横跨汴水、美如彩虹的汴梁桥就是陈希亮设计的。汴梁桥又称虹桥、飞桥,不在水中立柱,方便大船往来,避免船只壅塞河道,是北宋都城开封的经济命脉之一,史称“陈希亮式独空飞桥”。
在北宋仁宗时期,在包拯即“包青天”“黑脸包公”的盛名之下,朝廷中其实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眉州的“陈青天”,也是名副其实,为了有别于“黑脸包公”,老百姓就送陈希亮一个别称叫“白脸包公”,崇拜他几乎到了“神化”的地步,学界则把陈希亮看作是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大文豪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他人作行状墓表,但在陈希亮去世十四年后,苏轼担心他的事迹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湮没,遂破了平生旧例,为他步入仕途的第二位老领导陈希亮撰写了一篇《陈公弼传》。
陈希亮是苏轼的四川老乡,字公弼,今四川眉山人,祖籍西安,唐朝末年,为躲避黄巢起义引发的战乱其祖上举家迁往四川。其实,陈希亮不只是位造桥专家,他的主业是为官,他一生政绩卓然。曾任长沙知县、房州知州、开封府判官,凤翔知府、太常少卿等职,是北宋著名的能臣良吏,深受老百姓爱戴。
陈希亮的宦海生涯是从担任长沙县令开始的。他刚一到任就摊上了棘手大事,恶霸和尚海印勾结权贵,为非作歹,民怨沸腾。陈希亮不畏强权,专啃硬骨头,果断抓捕和惩治了海印,解了老百姓的心头之恨,全县为之震惊。陈希亮因此赢得了“陈青天”的美名,后来又在开封、房山任职时因为刚正不阿、心系百姓,赢得朝野一致赞誉。年老后,他数次上奏朝廷,请求降职使用或告老还乡,但宋仁宗惜才不允,并调任他为西北重镇凤翔任知府。
宋仁宗嘉佑8年(年)正月,陈希亮上任陕西凤翔府知府,当时他已是一位接近六旬老人。上任伊始,正值荒年,但凤翔国库存粮充足,可支配12年,却愁陈粮腐烂。陈希亮断然决定,开仓将12万石粮食全部借给老百姓,以解民众燃眉之急。粮官担心粮食借出去收不回来,会被朝廷问责,因此顾虑重重。陈希亮便以身担保,担当担责,粮官才答应开仓。结果当年秋天大丰收,百姓的借粮全部还清,仓库的陈谷也换成新粮,官民两便,取得双赢效果。
同年夏,于阗国(古西域国名,今新疆和田一带)使者一行入朝经过凤翔,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进入凤翔城,他们仗着人多马壮,随从恣意闯入街市,抢粮劫物,如履无人之境,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白天关门闭户。陈希亮发现此情况后,立即命令教练使持兵符相告:“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皆斩!”命令一发,那些胆大妄为者纷纷投案、跪拜知府衙前。陈希亮一一按大宋律令处置,铁腕执法,无一人妄动,陈希亮遣士卒护送出境。凤翔城商民齐声叫好。
陈希亮官职不高(最高做到四品),身材不高,名气却不低,为官之“严”是出了名的,连大文学家苏轼也惧怕三分。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之后又一路高歌,制科考试遥遥领先,一时名冠天下。恃才傲物,意气风发的苏轼出仕第一站也在凤翔,任凤翔府签署判官,虽是京官派驻,但仍属幕职,相当于知府的秘书长,协助知府处理日常事务。苏轼的第一任顶头上司叫宋选,宋知府为人宽厚和善,与苏轼相处甚欢。第二任知府即是陈希亮,因为他们同为四川眉山人,陈苏两家数代世交,按辈分论苏轼算孙子辈,两人年龄也相差近四十岁。陈知府与宋知府性格迥异,陈希亮进士出身,说话斩钉截铁,做事雷厉风行,对属下要求严格,不留情面,生活中也不苟言笑。苏轼每次起草的文稿,陈希亮都要反复退回让多次修改,经常勉强通过。这对于性格豪阔、不拘小节、才情外露、以写一手锦绣文章著称的青年苏轼来说很是不爽。陈希亮手下一些官吏,因钦佩苏轼的才华和性情,私下称苏轼为“苏贤良”。没想到这件小事被陈希亮知道后勃然大怒:“一个小小的府衙判官,配称什么贤良?”并用刑仗责打那些吏员,吓得属下再也不敢恭维苏轼。苏轼自然很难堪,也越发郁郁寡欢:不参加府宴,中元节也不过知府厅堂,陈希亮正好抓住苏轼这一点,上奏朝廷纠劾,苏轼被罚铜八斤。
一个是政治强人,一个是性情中人,陈希亮与苏轼的隔阂日渐加深。不久,陈希亮想在城内东湖北建造一座观景台,命名凌虚台,以登高望远,并特别叮嘱让苏轼作碑记。苏轼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在文中好好讥讽了陈知府一回,如“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这就是传世作品《凌虚台记》,谁知陈希亮看完碑记后,表现出了惊人的大度与豁达,他不仅对苏轼这篇奇文只字未改,全单照收,还命人即刻立碑勒石,以壮其盛。苏轼大感意外,羞愧难当。其实,陈希亮如此对待苏轼,完全是君子对君子的情谊,是长辈对晚辈的良苦用心。他觉得苏轼年轻气盛,心气又高,势必对以后琢成大器不利,所以,就有意挫败苏轼的傲气,培养他的耐挫力。后来,苏轼终于自省了:“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苏与陈的关系融洽了,而且与陈希亮的儿子陈糙还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后两人的友谊持续了一生。
宋英宗即位后,陈希亮奉调京城开封,任太常少卿。不久因辛劳过度去世,享年64岁,宋英宗追封其为工部侍郎。遗作有《陈希亮文集》十卷、《制器尚象论》等著作。
陈希亮任凤翔知府虽短,但政绩卓著,路有颂声,是凤翔老百姓之幸,北宋王朝之幸,无怪乎《宋史》如此评价:“其良吏与。”
苏轼毕生宦海沉浮,阅人无数,著作丰硕,但仅写过七篇墓铭志,除了名满天下的司马光外,他为陈希亮写的墓铭志字数是最长的,功夫是下得最足的。由此不难看出,陈希亮这个“安民、利民”的倔老头在大文豪苏轼心目中的位置,陈希亮也无愧“白脸包公”的美誉。
年3月2日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丝路散文奖获得者,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日报》《中国早报》《人民司法天平月刊》《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