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俗话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

发布时间:2023/11/29 9:11:52   点击数: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扫墓的习俗,且在扫墓的过程中,讲究颇多,比如有些地方会在清明节这一天上坟,有些地方在上坟时却会特意避开清明这一天;有些地方会选择阳气较旺盛的白天上坟,有些地方则喜欢晚上前往墓地祭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矩。

其中,中国有句俗语就形容了一些地方较为特别的清明上坟规矩: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意思是,如果清明节所在的月份是闰月,那就不能上坟,否则会有祸事找上门。为什么闰月不能上坟?这句话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抢”来的习俗只要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扫墓祭拜。确实,扫墓祭拜已经成为了清明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清明节还因此,和重阳节、中元节以及除夕四个节日,被人们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但其实在很早以前,扫墓祭拜跟清明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据史书记载,我国扫墓祭拜的礼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年前,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祭拜,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到了唐玄宗时期,也就是公元年,由于不少朝臣经常会因为祭祀之事,在上朝期间迟到,加上过多的祭拜仪式,让国库里的银子如流水般,哗啦啦往外流,故而唐玄宗下令,减少每年的扫墓次数,将扫墓风俗固定在寒食节期间。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至三天,在寒食节期间,朝廷命令禁止使用明火,就连吃食都只能吃冷食,因此,人们往往会把祭拜一事,放到寒食节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清明节当天。久而久之,这个原本属于寒食节的习俗,就成了清明节的习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看到这,很多人或许会好奇,既然如此,那跟闰月有什么关系?闰月有什么特别的吗?凭什么清明节处于闰月,上坟就会惹来祸事?

二、天文现象

其实二者之间,确实没有相关联系,非得扯一个所以然的话,只能说,年是一个闰2月的年份,清明节恰恰处于闰二月的其中一天。

所谓的闰月,指的是一种天文现象。古人为了记录日月的运转周期,以及气候变化,特意议造了一个阴历。这种历法是按照月亮的周期变化来安排的,一个月的时间约为29.5天。但是如果按照这个算法,一年只有天,与阳历相差了一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又增设了“闰月”的概念,俗称“置闰”。

现如今置闰的办法,是按第一年冬至和第二年冬至相差时间来计算,如果两个冬至之间相差的时间超过一年,那么这一年就需要置闰。

置闰的月份是从冬至开始计算,冬至过后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这一年的闰月。比如年的9月是年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那么年就是一个闰九月的年份。这种方法,可以让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差距从一个月,缩减至两个小时,防止阴历与阳历以及四季脱节。

综上所述,闰月和清明上不上坟压根没关系。既然没关系,这句话又从何而来?

三、荒谬的科学

“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这句话,主要来自于老一辈人的封建迷信。在老一辈的人们看来,“闰月”的存在属于“犯重”,已经过世的人是不会过“重月”的,所以在“犯重月”烧纸钱,祭拜先祖,先祖必定收不到,心意无法“传达”,先祖自然也不会庇佑自己。

闰月清明上坟,祸事会临门这种说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只能用“荒谬”来形容,但“闰月清明不上坟”却能找到对应的依据。

要知道,古代属于农耕社会,一年的温饱,全靠一亩三分地,闰二月和清明节恰逢草长莺飞,春耕播种的紧要时刻,古人为了不耽误春耕,上坟时会特意避开这段时间,故而才有了“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

虽然闰月清明去坟地祭拜并不会招来祸事,但不得不说,跟扫墓有关的禁忌,还是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定要记住!

第一,扫墓时不要嬉皮笑脸。扫墓具有缅怀先人、敬重祖宗的重要意义,是一件极为严肃且哀沉的事。有些人刚开始扫墓时,还会保持肃穆,然而时间一长,就开始在坟地附近打闹,尤其是孩子,这是一种极度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第二,扫墓时尽可能穿素色衣服,不要穿大红大紫的衣服。艳色在国人的印象中,往往跟喜事挂钩,若是扫墓时穿艳色的衣服,难免会给人留下不敬的印象。

第三,清明扫墓前后尽量不要探视朋友亲人。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之一,在这样的日子探视好友,自然不合适。

结语:

关于清明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等,都是与清明节有关的,有些俗语或许是先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而来,对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具有参考价值,但有些俗语却是毫无科学依据,比如“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就是如此,上坟主要是为了缅怀先烈,表达自己对先烈们的哀思,只要心意到了,每天都可以是“清明节”何必管什么闰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55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