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ldquo天上的银河就像是一匹发亮的
这是一个活人被死人带大的故事。
它有一个很正常的儿童读物开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正在熟睡的一家人,被一个拿着长刀的,叫做“杰克之一”的人灭族了。拿刀的人先砍死了爸爸,再砍死了妈妈,又砍死了女儿……杀完一个又一个,还剩下最后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嗯,按照所有正常故事的剧设,小婴儿当然没有死,因为他要负责成为主人公,帮助作者完成后面8个章节多页的内容。在“杰克之一”摸进家门之前,小婴儿睡醒了。觉得很无聊,于是爬下摇篮,爬出家门,爬过马路,爬上小山丘,最后爬进一片大墓地里。接下来,就是一个类似古龙老师笔下的孤儿江小鱼,在恶人谷被众恶人精心照顾,长大成人的过程。但是此“恶人”非彼“恶人”。在墓园里从古罗马庞培将军到塞拉斯,来自各个年代、各种身份的几百个鬼魂们、吸血鬼和狼人的呵护下,孩子慢慢长大了。他拿到了墓园通行证,学会了梦游术、恐惧术和隐身术;经历了被变成食尸鬼的著名作家雨果、中国皇帝、伦敦市长和美国第33届总统扛在肩上奔跑的过程,听他们描述吸食棺材中黑色腐液的美味;还参加了死人和活人交集盛典——亡灵舞会,看“死人和活人牵起彼此的手,一同起舞”。在外面的活人希望他死,而墓地里的死人都希望他好好的活着。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成长经历:生命的正常顺序,本是先出生,懂得生,再看到死亡,懂得死。而一个刚出生不久就解开了活人要等一辈子才能解开的谜团,在死亡中生活、寻找自己的孩子,从懂事开始就熟悉人生最深刻的恐惧;然后才长大,走出墓园,到外的世界去学习“生”——就像一个倒叙的生命历程。但这个恐怖片里才会出现的生命历程,却是对“死亡”最温暖的诠释。如果墓园里有庄子的鬼魂,他应该会教孩子《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在妻子死后,打着瓦缶,唱起了歌:她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在恍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人安安稳稳寝卧在天地之间,我干嘛要呜呜地围着她啼哭呢?生死、盛衰、兴亡,反正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世上没有只生不死之人,也没有只盛不衰之事——大家都是殊途同归。有些人相信自己换个地方生活(比如从活着到死去),就会更快乐,去了后才发现并非如此。“无论去哪里,你还是你”。但那个时刻还是到了,孩子终究要离开坟场,因为他不是死人,还活着。“死人和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活着,意味着无限可能,包括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活人有义务正确地活着。于是孩子终于还是迈出了坟场的家。
读到这里,我眼泪已哗哗。但是心里却有种奇怪的异样感觉。因为孩子离开坟场之后,剧情很有可能反转:墓园实在太缥缈,就像Matrix里的蓝色药丸世界。一直在蓝色药丸滋润下,在鬼魂温暖怀抱下生长的孩子,有一天改吃了红药丸,走出了墓园,进入了大染缸一样的活人世界……这简直就是一个经典的悬疑灾难片开头。希区柯克老师说:真正的悬念,是观众在一开头就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如果故事开头,您看到主人公上楼,打开衣柜,里面有一具尸体,然后情节倒回一天前,您跟着镜头一分一秒地跟随主人公行动,直到他上楼,一步步走近衣柜,最后打开衣柜的那一瞬间。这就是悬念。而这个走出墓园的孩子,即将走入一个大染缸般的世界。身处在大染缸中的我们,似乎知道这个孩子即将面临些什么。他经历过的开头,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死亡,但是他即将开始的,并且越来越接近的结尾,是我们熟悉的,多彩却又残酷活人世界。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悬念。这本书如果有续集,它也许会变成《黑镜》一样恐怖而又忧伤的故事。我是说也许。这个孩纸的名字叫做“Nobody”(无名)。因为他"lookslikenobodybuthimself"(谁也不像,就像他自己)。“Nobody”也是“Everybody”,我们自己。这本书就是尼尔盖曼老师《坟场之书》。嗯,就把它作为万圣节礼物送给大家吧。请大家在留言区随便写一句开脑洞的话,我会把这本收录了盖曼老师获奖感言和原版插画的年新版,送给随机抽选的三位小伙伴~感谢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