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写在中元中国的鬼节为什么不热闹
作者:仓廪一间;来源:简书
中元河灯
中国的鬼节很冷清
提起中元节,就想起烧纸钱。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三岔路口烧纸钱的画面,妈妈边烧纸边嘴里念念有词,悼念着我去世的亲人。一阵“圈圈风”骤然刮起,纸灰趁风而上,妈妈说:看,是你爷爷来领钱了。
从那以后,每当在香港鬼片里看到“烧街衣”,就觉得后颈发凉:夜幕下街头的几支蜡烛飘忽显匿,竖着筷子的豆腐、白饭,金银衣纸随风满地滚动,好像真的有看不见的孤魂野鬼在争抢,祭者呢喃着某些暗语,眼睛里似乎有讳莫如深的东西,那张被鬼火似的烛光映出的晦暗执念的脸,连路人都不敢目视,只能屏息快步通过。
还有些地方会放河灯,寓意是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上海人称为“度孤”。一说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河灯可以把人们的思念带给阴间的先人。闽南人的河灯内置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字样,寄去对亡魂的敬意。台湾的居民还会烧竹笼、放天灯,其寓意也相类似。
中元节原是一个道教节日。道教有“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的说法,分别指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这里面的中元地官大帝掌管亡魂,所以中元节就变成了亡魂的节日。巧的是,佛教里的“盂兰盆会”也是在七月十五。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孝道思想,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自此可以说,七月十五这一天成了道、佛、儒三教的通节。
《佛说盂兰盆经》(西晋·竺法护译本):“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西方的鬼节很热闹
相比之下,西方的鬼节就热闹很多,比如万圣节。万圣节最早来源于古代凯尔特人(今天的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古凯尔特人将每天的11月1日视作新年的开始,古凯尔特人相信在新年前夜,会有可怕的亡灵出没,所以他们会戴着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游走于村落间,希望把恶灵吓走。
罗马占领凯尔特地区后,把罗马的基督教节日和凯尔特人的风俗合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万圣节。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将每天11月1日称为“ALLSOULS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慢慢演变成了孩子们挨家讨糖吃的游戏(Trickortrat)。
南瓜灯
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万圣节随着移民传入美洲大陆之后,人们用当地盛产的南瓜镂空做灯,比萝卜灯看起来要可爱滑稽得多,从此,南瓜灯(“杰克灯”)才成为万圣节的标志性符号。巫婆、扫帚、黑猫等则是凯尔特人神话和巫术仪式在万圣节的文化残留。
为什么我们家的鬼这么冷清,别人的鬼那么嗨皮?
中国鬼节大多数是以祭鬼为主,中国人把鬼视为死去先人的魂灵,这合乎中国人追先悼远的俗信。而在气氛上,中国的鬼节也往往表现出一种清寂肃穆的仪式感。
西方的鬼节以驱鬼为主,但随着科学发展,鬼神之说变成无稽之谈,驱鬼也就由仪式变成了游戏,恐怖也变成滑稽,加上消费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推波助澜,万圣节就逐渐成为一个娱乐化的商业节日。
中国的鬼节上看不到鬼
外国的鬼节上鬼怪横行
除了万圣节,国外还有很多著名的鬼节,这些鬼节共同的特点,都是有鬼怪游行,而且载歌载舞,有狂欢的气质,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的鬼怪,往往不以骇人为目的,轻松而搞怪。
泰国的鬼节就是一个非常热闹喜庆的鬼节,起源于泰国东北部黎府丹沙县的传统节日,鬼节有个旧称叫“鬼随人”,据说来自于卫桑塔拉和曼塔里离开森林前往天国的故事,丛林中的各路大小鬼和野兽珍禽便化作人形和村民们一起为两位天神送行,因此得名“鬼随人”。参与活动的男性会把自己打扮成怪物或者鬼,带上巨大的面具,这种面具是用椰壳为原料雕刻而成。
泰国鬼节
泰国鬼节一般在3月至7月之间的某个时候会举办,具体时间要由灵媒师通灵以后决定,鬼节上的鬼载歌载舞,有时还会手持木制假阳具,寓意土地的肥沃,从这一点来看,泰国的鬼节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祈福仪式,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来年丰收。
“Krampus游行”是巴伐利亚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其他一些地区的传统活动,每年12月前后举行,当地人在主要广场和街道上,人们身着长毛衣服带着吓人的面具扮演着传说中阿尔卑斯山神怪Krampus和Prchtn在大街小巷穿行,在当地的传说中,他肩背一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拿一根棍子,好孩子可以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则会被棍子敲打如果有幸摸到他们或被他们拍打,来年便有好运来临。游行场面十分热闹。
Krampus:看起来像牛魔王的圣诞老公公
日本的鬼节盂兰盆节(お盆),是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节日时间现在已经改为公历8月13日~16日。人们在13日迎接亲人的亡魂,在16日将亡魂送走,在这三天中,人们祭祀扫墓,还会跳舞(盆踊り),放烟花,京都还有一种有名的“大字五山送神火”,具体来说,就是在京都周围的五座大山的山坡空地上,用木柴摆成文字并点燃,这些文字的笔划有几十上百米长,可以想见其燃烧场面之壮观。
除了祭祀活动以外,日本的盂兰盆节更多还是一个走亲访友的节日,这一点就跟中国的鬼节完全不同了,日本人会在盂兰盆节期间给亲戚朋友送礼,称为“御中元”,往来频繁,十分热闹,这也是鬼节增添了温馨的气氛。
日本撒豆驱鬼
中日两国的人们对鬼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中国人的鬼其实是中性词,是死去之人的亡灵,应持敬畏之心。而日本的鬼魂一开始就是邪恶的,被称为“怨灵”,带一种恐惧心。怨灵文化发展到后来,就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鬼魂从讨厌变成了讨喜,日本人相信“和”的感化,鬼被萌化,在日本盂兰盆节上的百鬼夜行,就变成了一种友善而亲昵的游戏。
此外还有墨西哥“鬼节”比较有名,它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遗留下来的风俗,阿兹特克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节日中人们都要隆重地庆祝。
傩的衰落
中国也有驱鬼的仪式,比如皂隶舞、傩堂戏,人们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跳着威严而原始的舞蹈,鼓声简单但气势十足,人们希望以此震慑鬼怪。不过,这些傩戏面具很难被视为鬼怪,它们分为三类:正神、凶神和普通人。
学者曲六乙在解释傩戏起源时认为,原始人中发现,假扮成动物的模样不仅更容易接近并发动突然袭击擒获猎物,还能减少对自身的伤害。于是,人类便从最开始的剥取兽皮伪装全身,到戴上动物假头伪装,到最后连假头也省去,只戴一面浮雕式面具来增加狩猎威力。
中国傩戏
我认为,万圣节、泰国鬼节、日本鬼节以及Krampus游行都是其各自文化里的“傩”,都是由原始的驱兽驱鬼活动演变成一种宗教仪式,然后发展到大型祭典,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又糅合了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最后随着社会发展,其宗教色彩不断减弱,变得更加世俗化、节日化和娱乐化。
国外的“傩”则已经成功转型,而中国的傩则变成了一种快要濒临失传的非物质遗产。究其原因,中国的傩文化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傩在中国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秦汉以后,思想启蒙已经战胜了原始信仰,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摆脱宗教束缚的国家,儒家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幸的一面是,傩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只能退到中原文化覆盖不到的偏远落后地区,残留下来的鬼神思想也不断地被儒家和道家渗透和改造。
中国人的鬼怪观
第一,中国人当然也惧怕鬼,但是受儒学的影响,中国人并不将鬼视为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现世和生存是中国人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国人并不热衷于谈论死亡,鬼对人的影响很有限。虽然中国人相信人死后会有鬼魂,但并不会给他带来太多安慰,现世始终是第一位的。
第二,中国人不膜拜鬼怪的力量,中国人强调正气、“邪不侵正”,对于怪力乱神,中国人更多是带有一种同情和敬而避之的态度。
装扮鬼怪的样子是一种下意识的模仿行为,意味着对鬼怪力量的认同和崇拜:一方面是希望借助鬼怪的样子吓走鬼怪,一方面希望扮成鬼的样子蒙骗过真正的鬼。中国人,既然不膜拜鬼的力量,也就不屑于以模仿、装扮成鬼怪的样子的方式来驱鬼。
哪里是女鬼,分明是女神
第三,中国人不将鬼视为绝对邪恶的力量,鬼未必总是害人的,鬼也有弱点,鬼和人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与日本人的极端相比,中国人更愿意和鬼保持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具体来说,就是停留在通灵的临界点上,人们既可以穿过它和死去之人相会,获得慰藉,也可以拒斥它,回到清醒的现世中来。为此,鬼应该保持其庄重、神秘、肃穆的形象,在一个人得意忘形时,鬼会使他骤然惊出冷汗;在孤灯深夜里,鬼又能使他心有戚戚焉,如一盏微暗的火。而这样文艺又有内涵的高冷气质鬼,显然不大可能出现在游乐的狂欢节上疯疯癫癫地载歌载舞。
结语
1、中国的鬼节和外国的鬼节并不是一个对应概念,中国的鬼节更像是一个祭祖的节日,跟鬼怪没有什么关系;而外国的鬼节,主要是由原始的驱鬼祈福仪式演化而来,类似于中国的傩戏,更多带有一种喜乐的色彩。
2、中国的傩文化没有发展成大型的节日活动,是中国人注重现世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双重压制的结果,鬼怪文化一直被官方刻意忽视,即使进入新中国,鬼怪也依然被视为迷信产物,动物还是不能成精。
3、即使如此,中国人依然喜欢谈鬼,中国的鬼怪数量丰富,异彩纷呈,且不专以狰狞吓人为长,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并蕴藏着巨大的的文创资源和商机,值得国人挖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