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遇见最美的诗词中元节古代诗词赏析
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宜
嫁娶
祭祀
普渡
忌
开市
动土
开仓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也叫做“祭祖节”“地官节”,以追思先人、祭奠祖先为主,融合了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中关于孝敬、感恩、祈福等思想,节日习俗主要有祭先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中元节也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羽衣凌缥缈,瑶毂转虚空。
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这首律诗写诗人在中元节的这一天,看着道士们在作法事的场景和感悟。道士们作法干什么呢?一是超度亡魂,二可是将这一年的收成汇报给“玉皇宫”里的玉皇大帝吧,借此机会感谢老天爷对天下苍生的照顾,以期来年风调雨顺。但作者并不是那种仅仅只作壁上观的人,看到那些做法事的道士们,他心里很羡慕他们有“云迎碧落步”的本领,于是心生“久慕餐霞客”,想要得到仙人传授本领,去碧落苍穹中到处游玩。
《中元》
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宋人观念中的中元节,不仅仅是祭祀先祖,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节日来临,诗人不能回乡团圆,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原来诗人在禅院中煮茶烧菜,倒也安闲,不过想到秋天来临,菊花怒放时节,谁人能带锄于小径上呢?诗作语言简单朴素,诗人情感真挚且自然。
《中元日午》
宋·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
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
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
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
焚香清坐读唐诗。
: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中元日午后独特的活动和感受。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天气闷热得让人觉得宛如进了蒸笼,好在还有点阴凉不舍得走。漫长的午后该怎么消遣呢?诗人一会儿看看蜜蜂寻花,一会儿看看蚂蚁搬家,在这些好玩的念头中暂时摆脱了天气的困扰,但这样的心灵漫游毕竟是短暂的,诗人很快就回到了眼前。这个中元节真是比初伏时还要热啊!本来希望到小花圃那儿去借得一席清凉,不料那儿也还是炎炎烈日的势力范围。既然这样,索性不去找什么荫凉之地了,把香点起来,拿一卷唐诗在手,慢慢地品读,炎热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最终,诗人在最寻常的生活中享受到了难得的悠闲自在。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竟把清河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这首诗形象描绘了中元节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这也就是对应了中元节“放灯”的习俗。在中元之夜,人们把“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灯”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人们,对那些已死的冤魂怨鬼并没有忘记,希望通过“放灯”来普度水里的灵魂。
《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
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
肉山酒海庆中元。
:这首诗歌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的重要节日,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神秘而多姿,为了庆祝节日,百姓家家在门首上贴“红笺”,盛排筵宴祭祀先祖和冤魂,欢度节日。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这首诗歌描写诗人在“盂兰节”,即中元节的夜晚听到捣衣声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以至于“泪满襟”。盂兰节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虛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据说一位与李商隐青梅竹马的少女,聪慧美丽,被选入宫,随公主入玉阳山灵都观修行,诗人借中元节法会的机会,去灵都观见到了她,于是写下此诗。
前两句是中元节去道观参加法会的情景,“绛节”指帝王、仙君的仪仗。“上清”借指此行的道观。次联用了两个典故:首先是道教仙女萼绿华恋上羊权,还赠以金玉条脱等信物。后一个则是说,温峤以御赐的玉镜台为信物定下亲事,迎娶表妹。接下来,“曾省惊眠闻雨过”,据说是用高唐赋巫山神女的典故,“不知迷路为花开”,则是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四个典故都极尽浪漫且理想化了恋情结局,也与诗作背景吻合。最后两句写了诗人与心上人“爱而不得”,有情人却无法终成眷属,幻想神鸟“青雀”做媒。诗作讲述了一段纯洁而凄婉的爱情故事,浪漫的七夕刚过,诗人辗转得见少年时的梦中情人,其人虽在,却人“仙”两隔,物是人非,只能朝思暮想,寄希望于“神鸟”出现了。
编稿:秦亮
编辑:潘冬虹
审核:林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