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七月十五为什么叫鬼节今天才懂了
在生活中积福,在经营中行善,一半修行,一半经营!与达梵天一起,知福因,惜福果,种福田,积福报!
中国人的信仰大多数是秉承一种实用主义精神,哪家神仙灵就信哪家,这种多神信仰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个节日上尤为明显。中元节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解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
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盂兰盆节
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传统的盂兰盆节的内容大致包括设坛做法、诵经、放焰口、放河灯、放路灯、焚送法船等等。以佛教本身的教义来说,盂兰盆节主要是为了解救孤魂野鬼的。但对众多的信众来说,当然还是为了祈求自己已逝的先人灵魂安宁。
※盂兰盆的意义※
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犹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目连救母·
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救助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就脱离了饿鬼道。
七月十五佛家“盂兰盆节”,本意是解倒悬,目的就是解救亡灵的倒悬之苦。佛祖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
民俗:鬼旺月祭拜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俗称“三月七月鬼旺月”。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
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鬼月中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七月十五习俗
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祭祖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祭祖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
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亲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孝道京剧《目莲救母》
戏园子每到这个日子,都要连演数日《目莲救母》的京剧应景戏,宣扬孝道美德。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荷花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送羊
民俗中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七月十五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4、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鬼魂的食物。
5、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
七月十五如何旺运?
供佛斋僧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清净的供养,能令行者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也因此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善缘,功德无量无边。发心养僧众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长养布施喜舍之心,得报生生世世父母恩,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更为成就六度波罗蜜多、成就佛果之因。
※斋僧功德可得五种利益:
[一]、仪表端正,容颜暐丽,人人见之欢见。
[二]、气力盖世,精神满足,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
[三]、生天人间,寿命久长,康健无恼,命终之时,自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缠。
[四]、事事安乐,不逢灾逆,心想事成,无有困厄。
[五]、音声清雅,容动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说清净妙法,通达无碍,闻者无不信受而行!
焚烧纸钱
多焚烧纸钱,多给祖先送钱。祖先就会有能力保佑后代。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祖先无法换回功德给子孙后代;如果旺运气有捷径的话,那么就是送纸钱给过世的长辈,他们就会反馈财运福报给子孙。切忌如果只靠努力没有好运气的话,什么事情都很难成功。
供灯
灯是智慧、光明的表征,燃灯供佛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之一。透过供灯的方式,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福慧增上、自觉觉他,故在佛前供灯可以称得上是供养之王。
自我的慧灯燃起,照破一切黑暗,光明显现,平安、吉祥、四喜、五福、七财自然不待祈求就可源源滚滚而来。一人施灯供佛,一人受惠;一家施灯供佛,一家受惠;人人施灯供佛,人人受福;家家施灯供佛,家家受福。
※诸经上也记载布施灯具和光明有数十种福德:
一、《布施经》记载:布施燃灯的人,将来天眼清净、智慧明了。
二、《业报差别经》说:以恭敬心布施灯具,可得十种福德:
1、照世如灯。意思是具足大智慧,为我们指引摆脱轮回的方法。
2、随所生处,肉眼不坏。无论来生转投何处,眼睛都不会出现问题。
3、得于天眼。能够得到天眼,看到六道之中所有的事物。
4、于善恶法,得善智慧。得到真正的善智慧,一眼就能够看出世间所有的善恶之法。
5、除灭大暗。消除所有的愚昧之“暗”,得到真正的大智慧。
6、得智慧明。不被世间的事物诱惑,能够获得大智慧,每日不断地精进修行直至开悟。
7、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暗之处。来生不会投生到黑暗无光的地方。
8、具大福报。能够获得很大的福报,无论是世间的福报还是出世的福报都能够获得。
9、命终生天。命终之后,不会堕入三恶道,能够生天。
10、速证涅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大量的福报,走向涅槃之路。
在供灯的过程中,发心非常重要,佛前莫许空愿(实际可以做到的愿望)。佛前开口成愿,不可轻辜!
七月十五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中元节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民间之所以称七月十五叫“鬼节”,无非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
“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达梵天是吉祥文化主题结缘平台:
通过易经测算命理,运用佛学因果改变命运,利用数字能量转运助运,催旺桃花、招财旺运、挡小人官非、促人缘口才、增强异性缘。知命改运,转运助运,尽在达梵天!
-END-
达梵天做的不仅仅是文化
而是对生活的态度
※为心灵开辟一处都市禅堂
让生活从心出发
褪去烦扰简单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