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昨日立冬啦,岁时节日,应时而生因地而别

发布时间:2025/4/22 12:51:08   点击数:

岁时节日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依不同的时序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及其传承。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我国就传承着依据天象来测寒暑季节并做衣食住行准备的传统,《诗经·幽风》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九月时,就要准备御寒衣物了。

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而随着农耕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从农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日月运行、季节变换的规律,从而定出一年的节令,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并且按照四季、气温、降雨、物候变化的过程,等分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在这里指对岁时的分节,像竹节一样分割一年,让人们能够在一年的时间流中规律地生活,这在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中占据了突出位置。

除了在二十四节气中出现的节日,还有各季各月中出现的朔望之期,以月亮的朔、望、圆、缺来决定节期。朔为上日,是各月的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便为“元旦”,是每年的第一个朔日,也就是旧历新年的开始,传承至今便是春节。望日,为各月的十五。上元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庆祝祭礼,发展到今天成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被称为中元节。八月望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每逢五之日都称午,其中五月初五为“重午”,也称“午日”,这便是民俗的端午日、端午节。

生产性节日,指的是在生产中,根据岁时季节变化和生产习俗惯制,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节日活动。例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都是预报农事气候的。以冬至为例,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冬至,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周代,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唐宋时,皇帝要在冬至祭天。

至于民间百姓,《东京梦华录》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给己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古代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和人们过冬至的盛况。冬至节,各地食俗不同,长江中游两广一带盛行冬至日吃狗肉,四川讲究吃羊肉汤,北方中原地区地区则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冬至日吃羊肉饺子,关外的满族旗人在冬至祭天,同时祭拜祖先,祭拜以后将祭拜的猪肉煮成白肉和大家分享,“吃白肉”就成为满族过冬至的特殊习俗。

不论何种食俗,都主要是以养生进补为中心,因为冬至过后是天气最冷的时期,狗肉羊肉均有社阳补体的效用。冬至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数九”是我国民间特殊的农事节气,自冬至次日起,每九日为一组,过完九组八十一天,寒消春来,各地还流传有不同的《九九消寒歌》,通过歌谣来记录天气物候的各种变化,以四川为例:“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74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