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一代大文豪,一生仕途受挫,却有一道菜用他

发布时间:2025/3/31 11:32:26   点击数:

原创

衡量约束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轼一生都在仕途上不太顺利,其实苏轼的政治态度较为保守,这是他的缺点。不过他在做地方官吏期间还是一个有建树的好官员。他在徐州市,黄河洪水泛滥,他率领军民筑堤抢险,保全了一城的生命财产;他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兴修水利,把挖掘出来的湖底淤泥,筑成长堤,这就是有名的“苏堤”。整治西湖时,还有段至今流传甚广的佳话。

有一天,苏轼在后院考虑西湖的疏浚问题,他踱着步,想到工程即将完成,高兴得又要吟起诗来。“苏大人!”正在这时,一个家人急冲冲地走进后园,打断了他的思路。苏轼站住了:“有什么事?”家人焦急地说:“还是昨天那事,人家把肉都送到家里来了,夫人推辞不了,叫我来问你,看是不是要送回去?

原来是杭州城里的一些父老相约趁过七月半中元节,说苏轼带领大家治湖辛苦,决定送猪肉慰问。苏轼昨天一口拒绝了,没料想今天送到家里来了。他想了想,说:“既然送来了,那就用不着送回去了。你告诉夫人,请两个红案厨师,将全肉切成大小一样的四方块,都一起蒸熟。”家人摸不着头脑,问:“那?”苏轼则卖闷葫芦似说:“我自有用,依照办就是了。”

第二天,工地上每个民工都收到几块烧得红酥酥、香喷喷的熟猪肉,说是杭州父老对他们的慰问。然而这肉的真实来历很快就传开了。感动之余,他们便把这肉称作“东坡肉”,一传十,十传百,后来经过反复加工,到了八、九百年后的今天,竟成了杭州出了名的传统菜。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虽然很不得志,但在文学上却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散文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从他一生并不如意的经历,养成了一股傲气,开创了豪放词派。谪居黄州时,苏轼曾来到黄州附近的赤壁,面对着滚滚东去的大江慷慨激昂地高声吟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年后,苏轼的好友潘大临看到这首词立即就叫了起来:好词!好词!好豪放的气魄!”古耕道的评论更是精辟,他将苏轼这首词与当时最流行的柳永的《雨铃霖》相比较说:“柳词配由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檀板,唱那凄凄哀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须得请那关西大汉,手执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

苏轼开一代豪放派词风,但他并不尽是洒脱,他也有细腻感人的情怀。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结识钱塘名妓朝云后,便引为知己。一次苏轼退朝回来,吃过饭后有些不舒服,便捂着肚子近着方步慢走,并笑着对侍从们说:“你们知道这里边是什么东西?他拍了拍肚子。“都是文章”,一个侍女抢着回答,苏轼摇摇头。又有人说:“满腹都是智慧。”苏轼仍是摇头。于是大家便看着站在旁笑而不语的朝云,朝云不慌不忙地说:“我看,学士你一肚皮装的尽是不合时宜的东西!”苏轼听后捧腹哈哈大笑。

他主张改革,但又反对激进,先后当权的新旧两党他都得罪了,朝云说他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东西,再确切不过了。从此苏轼更加敬重朝云,他写诗感激她、赞美她。后来朝云患瘟疫而死,苏轼悲痛万分地写下《悼朝云》一诗,“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表述了对她一去不复返的深深哀思。并将朝云葬在他最爱去的半湖山脚下。苏轼的爱是真挚的,他在爱情方面留下的诗句也是感人至深的。另外苏轼也擅长行书、楷书,喜画竹石,说他是诗歌画方面的全才,一点也不为过。

谈起苏轼,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或许很多人还是停留在高中的书本那个苏轼吧。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再细读苏轼的诗歌,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你最喜欢苏轼的那句诗或者词呢,欢迎来探讨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73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