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双春闰二不上坟的老话可信吗北大中文系

发布时间:2025/2/19 11:49:37   点击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中国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赏春踏青、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中国人如何将这两种情绪巧妙融汇在一个节日里?有着多年历史的清明又如何走向海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怀念先人的节日并行不悖,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文化特征之一?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王娟,听她讲述不一样的清明,同样的追思。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人们一提起清明,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清明给人的印象就是悲伤吗?

王娟:清明扫墓是对先人的怀念,给人留下悲伤的印象,主要是由于许多古诗词的千古流传。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写过《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读来同样颇悲切。还有黄庭坚等很多文人也写过关于清明的诗,不少诗都有缅怀、思念的意境。

其实,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祀,郊外踏青和游戏才是主体,因此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女性也能参与,还带有求子、辟邪等寓意。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而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中新社记者: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

王娟:除了踏青郊游,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蹴鞠、荡秋千、歌舞、聚餐、画卵等活动。放风筝大家都很熟悉,古时有风筝飞上天后,剪断风筝线一说,取除病消灾、带来好运的兆头。

荡秋千也由来已久。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清明”“寒食”期间“为秋千戏”的记载。唐末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述:“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

“画卵”则是在鸡蛋上绘漂亮的图画。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如今许多地方还有“送红蛋”的习俗,就是主人家生了小孩后,会准备很多鸡蛋,煮熟后染红送给别人,用来表示庆贺。

宋代《梦粱录》记载:清明之时,临安民众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也印证了清明节有狂欢的性质。

中新社记者:老话“双春闰二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今年有闰二月,清明不能上坟吗?

王娟:古代并没有“闰二不上坟”的说法,可能在山东等个别地方有这种习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罕见的地方习俗被放大,这种说法才为很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71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