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干货满满的好书推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25/1/8 16:31:39   点击数:

没有时、分、秒的古代怎样描述时间?

巴和蜀有什么区别?今天的川渝之争有何历史渊源?

上元、中元、下元节分别对应哪一天?

本期好书推荐为大家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篇)中的知识点,解答这些问题。

01日、月、季、年、章、蔀、纪、元

1.以昼夜交替为一日;

2.以月亮圆而复缺为一月;

3.夏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三个月,命名为孟X、仲X、季X。商朝和西周前期,一年分为春秋二季,所以“春秋”一词代指一年;

4.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而我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因为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日,全年共天,少于一个太阳年,于是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

5.十九年为一章;

6.四章(76年)为一蔀(bù);

7.二十蔀(年)为一纪;

8.三纪(年)为一元。

02节气

1.正月:立春雨水; 

2.二月:惊蛰春分;

3.三月:清明谷雨;

4.四月:立夏小满;

5.五月:芒种夏至;

6.六月:小暑大暑;

7.七月:立秋处暑;

8.八月:白露秋分;

9.九月:寒露霜降;

10.十月:立冬小雪;

11.十一月:大雪冬至;

12.十二月:大寒小寒。

(节气和月份不是一直对应的,因为节气跟太阳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

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者相间排列,一组大约三十天半,所以下月的节气会推迟。如果某月因推迟而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就以该月置闰。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下半年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是交节日期。

(节气和十二次的对应关系见图)

03纪时法

(一)固定说法(按时间顺序)

1.日出称旦、早、朝、晨;

2.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称食时或蚤食;

3.将近日中称隅中;

4.太阳正中称日中;

5.太阳西斜称昃(zè);

6.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称晡(bū)时;

7.日入称夕、晚、暮、昏;

8.黄昏;

9.人定;

10.夜半;

11.鸡鸣;

12.天将亮称昧旦或昧爽;

13.天亮称平旦或平明。

(二)地支纪时法

04纪日法

(一)干支纪日法

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二)特殊说法

每月首日称朔,末日称晦,初三称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称望,望后一日称既望。朔晦两天既称干支又称朔晦。

05纪月法

(一)序数法;

(二)月建法

地支和月份相配,以夏历十一月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

(三)干支法。

06纪年法

(一)王公年次:王公即位为元年;

(二)年号:始于汉武帝;

(三)岁星纪年法

岁星(木星)每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某年岁星行经某次,称该年为“岁在某次”(岁星实际每11.年绕天一周,每八十六年多走过一次,称“超辰”)。

(四)太岁纪年法

按与十二次相反的顺序,由东向西配以地支,称十二辰。再假想一个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的天体,称太岁。某年太岁行经某辰,称该年为“太岁在辰”,对应有太岁年名。

(五)太岁年名岁阳纪年法

十个岁阳依次和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尔雅·释天》载有十个岁阳和十个天干对应。《史记·历书》略有不同,依次为:焉逢、端蒙、游兆、彊(qiáng)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

(六)干支纪年法。

07三正(zhēng)

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正月对应的月建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今天通行的正月)为岁首。

(《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

秦朝以建亥之月(夏历的十月)为岁首,避始皇帝讳称“端月”。但是夏正适合农事,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为四月,实际上完全和夏正相同。

08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金饰正中描绘的是顺时针旋转的太阳,一共放射出十二道光芒,象征十二个月。周围逆时针飞翔有四只鸟,象征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鸟的脚为三趾,即所谓“三足乌”,或许和“金乌负日”(金乌背着太阳在天上飞行)的传说有关。

09巴蜀

商朝时,巴人居住在今重庆一带,蜀人居住在今成都一带。巴蜀交战,巴为蜀所灭。

蜀国的王朝兴废依次是蚕丛(图腾动物是长条眼睛的蚕)、柏灌、鱼凫(图腾动物是鱼鹰)、杜宇(图腾动物是杜鹃鸟)、开明(或说鳖灵)。

杜宇王朝的政权被开明篡夺,于是杜宇的国君望帝死了以后变成杜鹃鸟,杜宇成为杜鹃鸟的名字之一。

10武王克商

簋(guǐ)是装米饭的青铜礼器。利簋是有关武王克商惟一的直接文物遗存。

武王行军从镐京出发,沿渭河南岸东行,过渭河黄河交汇口,沿黄河南岸东行至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部,又写作“盟津”,意为“盟誓的渡口”),在此渡过黄河。渡河后沿黄河西岸向东北而上(商代称黄河为“河水”。商周之际的黄河在天津入海,所以商朝甲骨卜辞有“河东”“河西”,没有“河南”“河北”),在牧野和诸侯会师后,与商朝决战。

被攻克的商国王都,一说认为是今河南省安阳小屯,被称作“大邑商”或者“天邑商”。另一说认为是朝(zhāo)歌(今河南省淇县),被称为“商邑”。

牧野之战可能发生在“牧之野”,即商邑城外的空旷原野。

11上元、中元和下元节

上元节是阴历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是道教名称,“盂兰盆”是佛教名称,民间俗称“鬼节”。

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今天已经不再过下元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70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