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鬼节来整活今天是我的主场
8月12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正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中元作》,可见中元节在我国由来已久。
鬼节,是指祭祀鬼的节日或者与鬼相关的节日。我国一些地方将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合称为“四大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此外,“鬼节”有“四不做”:不偷吃祭品、床头不挂风铃、晚上不要出门、不要捡路边的钱。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一般不会将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
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
《礼记·祭义》中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漂泊,才是鬼。中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义、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志异》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就是用它们揭露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描写爱情主题,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现在人们对于鬼神之说大多不以为意,民间过中元节的很少,只在南方个别地区保留着一些习俗。前有甲骨文会意“鬼”字,后有已鬼怪的举世佳作《聊斋志异》,“鬼”贯穿中华文化上千年,中元节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难道就这样被遗忘在时代的洪流中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还记得多少?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能促进更多文化的传承,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你哪里过“鬼节”吗?怎么过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