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清明节中华传统文化和一种集体仪式

发布时间:2021-11-20 17:12:38   点击数:
北京青春痘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用短短四句诗描摹出了清明雨落,路人悼念亲人的画面。

清明节,同时被列入中国八大传统节日、四大法定传统节假和四大鬼节中,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被列入节日的大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清明节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成为中国人踏青迎春、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自古以孝治国,比如官员的父母去世,按例需辞官“丁忧”。只有官员位置极高,皇帝认为无他不行,才会“夺情”不让回乡守孝。

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很重视自己的宗族。祖宗父母死后的墓地规格,是否有人常年祭扫,也涉及面子问题。

因此清明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综合了孝文化、根文化、面子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

清明节的主要内涵就是去祭拜先祖、祭扫墓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清明似乎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死亡”是一个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都颇为忌讳的话题。

但丧失是人类生活中不能避免的事情,亲人的去世或亲密关系的终结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二、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清明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亲人是我们情感寄托的客体,随着这种情感的内化,自我的一部分将与他们紧紧相连。当亲人去世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与他们密切联系的一部分自我。

这种双重的消失是悲伤且恐惧的,清明提供了与亲人告别的合理场景。通过仪式化的活动,我们将思念、忧伤、哀怨等情绪限定在特定的时段。

祭拜活动通常是一大家人共同进行的,这为沉浸在悲痛中的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对逝者共同的悼念减轻了我们的悲伤。

面对生者的逝去,悲痛是难以避免的。悲痛是一种对“失去”的内外在反应综合。通常伴随各种身体症状、行为改变以及工作和交际困难。

但悲痛并不是错误,也不是需要阻止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在面对失去时,悲痛是必经之路,最终将以接受和平静的哀悼终结。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死亡。《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人们通常认为死亡是让人不安的,是生者不能逾越的另外一个世界的界限,因此对它讳莫如深。死亡就好像房间里的大象,每个人都看得到它,可大家都缄默不语。

但死亡是一种危机,危在亲密关系的终结,机在这是一个使人成长改变、更好看待生活的机会。尽管我们十分避讳,但正是生和死组成了我们脆弱的生命,归根结底,人类一切的文化、艺术、科技都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存的渴望上。

如果死亡不存在,财富总可以积累,知识总有学会的一天,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说正确的看待死亡,可以体会生命的意义、提高生活的质量。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现在的每一天才显得重要。

三、作为一种集体仪式的清明节

从集体仪式的角度看,祭拜、扫墓活动是一种仪式。当然这种仪式对于先祖来说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后辈们却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构建起亲密的联系,维持宗族间的凝聚力。《孟子·离娄章句下》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其攒下的财富、传承的精神,经过几代人就消失了。君子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

清明祭祀活动可以维持宗族凝聚力,不至于“五世而斩”。清明以相当具体的形式将“一大家人具有共同祖先”这个观念展现出来。宗族成员对彼此会有更多的亲密感和认同感,这有助于宗族亲密关系的延续。

其次,集体仪式是人们获得群体归属的重要手段,通过祭祀、扫墓,个体认识自己归属的群体,也通过相同的仪式活动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个体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拥有可以依赖的家人、朋友。

在祭拜过程中,通常会怀念某先祖的荣耀与品德。宗族成员在不断观察这些赞赏的同时也会积极学习和继承,这就形成了家风的良好继承。

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许多一线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不幸牺牲。他们是父亲、母亲,也是儿子、女儿。他们的牺牲,是每一个家庭不能承受的损失。但正是他们的牺牲为我们换来了宝贵的时间控制疫情,我们将永远记住年,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和平时代的英雄!

在清明即将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团队全体成员为逝去的疫情工作者们献上最沉痛的哀悼,愿逝者的理想长存,愿生者振作顽强。

[1]邢桂凤.班级建设中培养仪式感的心理学意义[N].科学导报,-08-25(B03).

[2]邹小燕,尹可丽,陆林.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基于动作、情绪与记忆[J].心理科学进展,,26(05):-.

[3]张贯磊.磕头拜年、集体仪式与社会整合——基于豫北农村拜年仪式的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06):70-7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4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