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ldquo七月半rdquo说l

发布时间:2021-7-12 10:04:11   点击数:
北京正规手足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七月半”,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鬼节”。当许多年青人只知道装神弄鬼模仿歪果人过“万圣节”的时候,咱们不妨来好好说一说这道地的中国“鬼节”!“七月半”的由来很多人都知道,佛教的“七月半”,也就是盂兰盆节,最早来自于西晋法兰所译《盂兰盘经》佛经当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又叫大目健连,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人,属婆罗门种姓。原为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的弟子,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佛。传说目连生得容貌端正,成年后身材魁梧,头方脸阔,皈依佛陀后精进修道,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陀诸弟子上首。多种经论称他有大神通,得天眼、天耳、知他心、知过去未来,能飞上兜率天,号称“神通第一”。在过去世定光佛时代,目连名叫罗卜。有一天他外出之前,对他母亲青提女说,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准备膳食好生招待,青提女答应了。罗卜出门后,果然家里来客。青提女不仅没有用膳食招待,反而在罗卜回来后摆了假食桌欺骗他。为此,青提女堕入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五百生世不能解脱。后来罗卜转生为目连,以大神通眼看见他过去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目连看了后很心痛,施法将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青提女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无法下咽。目连便向释迦牟尼佛求救。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说,到七月十五日僧众结夏(避暑)完毕之日,让信众用盆盂盛罗百味供物,敬献“三宝”,依靠众人之力,超度一众亡魂,才能救母倒悬之苦。目连依法而行,果然把母亲从地狱中救了出来。于是佛教便有盂兰盆会的仪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民间寺庙设兰盆大斋之会,供养十方大德僧众,祈求平安。而道教的“七月半”便是中元节,最早的起源应与中国古代的土地祭祖有关。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而掌管地宫的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地府要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的先祖可以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也作“河灯”)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并祭祀那些过路的“好兄弟”。道观则要举行盛大的法会,为亡者超度,为生者祈福。“七月半”的习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热衷于佛法的梁武帝萧衍率先倡办了盂兰盆节。“大同四年(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佛祖统记》载)。“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释氏六贴》载)”。自此之后,盂兰盆节便成为风俗。古时的七月半这天,僧道在寺观内诵经做法事、办水陆道场、施焰口等,以普度亡魂,为生者祈福。民间以家庭为单位,也要备办肴馔祭祀祖先,并在家门口摆供品祭祀过路亡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也就是说,在七月半的祭品当中,除了美酒佳肴之外,“神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人间百姓要准备更换秋衣防寒,祖先们也需要“神衣”保暖。中原有些地区的“七月半”,还有扫墓、祭祀地神、放风筝、挂五色纸、做“黄瓜船”等习俗。尤其是七月半晚上,人们聚焦在水岸河边“放河灯”,许多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对看”互相表达思慕之情也是常有的事。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中国传统节日当中,“七月半”远比“七夕”、“清明”还要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国有化”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60年代中期,北京的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的“中元普度”、日本的“盂兰盆节”、泰国的“水灯节”、朝鲜的“亡魂节”等等,由中国的“七月半”演变而来的节日,成了各国和地区的传统盛事,热闹非凡。然而在中国大陆,“七月半”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身份却依然尴尬,政府既知道这是一个民俗文化的重大节日,又不愿意承认几十年前将它列为“封建迷信”的做法是错误的,公开为它正名。而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商家为利是图的鼓动,将“万圣节”当作狂欢,而无视中国最传统的“鬼节”。更别说将之前的七夕“乞巧节”当做情人节来过的,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一大悲哀!泉州的“七月半”泉州的“七月半”做节始于何时,不得而知。在清《泉州府志》中有“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南国风俗》有“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的记载,但都说明不了泉州的“七月半”习俗什么时候有的。古时候,泉州还属于“烟瘴之地”,瘟疫横行。再加上靠海而居,许多泉州人以海为生,故而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主宰,只能认为那是“散鬼”或者“野鬼”作祟,在找“替身”,“王爷掠人”等等。明代倭寇肆虐,战死的抗倭将士的遗骸被合葬在一起,称为“万阴公”,而被歼灭的倭寇则多数葬身大海,成了民间百姓所说的“无主孤魂”。为了超度这些亡魂,使他们各有归所,不至于为祸一方,百姓自发在农历七月,尤其是七月半这天举行“水普”、“普度”。泉州的普度习俗是一个从农历六月“竖旗”开始,到农历七月“正普”,再到八月“重普”为止的,历时三个多月的传统盛事,已经完全超越了宗教和信仰的范畴。在轮到“普祀”的这一天,各个铺境请戏酬神,祭祀保佑一方平安的“境主公”、“铺主公”。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门口摆上筵桌,点香烧金纸,祭祀过路亡魂。尤其是七月半这天,各家各户设筵碗敬地主、祭祖先,以及设供祀“散鬼”、“野鬼”。有些地方请出“境主”或“铺主”巡境,在各家门口洒净水、插青枝、烧竹马、放焰火……等等。这一天请来的戏班多演出《目连救母》这出戏,戏台上演员扔“铙钵”、喷火、揪“肠子”等等特技耍得热闹,戏台下“咸酸甜”、菜头酸、妆糕人等等小摊贩生意火爆……这样的场景是很多老泉州人始终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闽南有句俗语“七月半无倒来无祖,年兜无倒来无某”,在安溪、德化等地,“七月半”是家族祭祖的重要节日,外出经商的家庭成员,这一天都要赶回家过节,否则就是忘祖之举,会被族人所诟病。其实无论是佛教的盂兰盆节还是道教的中元节,“七月半”的祭祀都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扬缅怀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虽说是个以祭祀鬼魂为主的“鬼节”,但却充满了浓厚的亲情味和人情味。中国人,值得将“七月半”这个传统节日好好的找回来,认真的过下去。附带台湾普度盛况视频

图片:网络

文章:刺桐之泪

编辑:安溪乌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38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