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高陵传说吴村八堡放河灯纸船明烛照天烧渭

发布时间:2024/8/14 12:10:03   点击数:

吴村八堡放河灯纸船明烛照天烧

渭河段吴村杨、夹滩民俗传说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二月二、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一般人误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实际上,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慢慢就演变成今天具有欣赏性、喜庆性、娱乐性、参与性较强的一种民间庆典活动。

我国南方地区河道众多,江南水乡放河灯为群众性参予广泛的娱乐活动,而黄河流域由于地域、气候等条件所限,放河灯记载并不多见。

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等每至元宵佳节,沿袭了盛唐时期放河灯,赏花灯,猜灯谜的风俗习惯,一只只自作精良的灯笼点亮了黑夜的墨色,十非壮观。

渭河段吴村杨、夹滩民俗传说

吴村八堡沿渭河北岸的吴村杨、夹滩这两个村放河灯习俗起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能记起解放前后放河灯时的趣事。这两个村放河灯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破除封建迷信时,现在放河灯习俗己基本失传。

每年二月初二晚上,是吴村杨、夹滩燃放河灯的日子。各方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都会前来顶礼膜拜。天还没黑,渭河沿岸和金爷庙、鼋爷庙周围,就早早聚满了人。求签的、问卦的、趋财的、还愿的,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拘远近聚汇于金爷庙、鼋爷庙。他们给金爷、鼋爷披红放炮、焚香化表,大戏社火、锣鼓戏曲,加上卖各样吃货的、做小本买卖的沿渭河北岸搭棚摆摊、招揽生意、好不热闹。人们摩肩接踵,企足翅首,等待燃放河灯,一睹为快。入夜时分,当庙里的和尚诵经祈福,焚烧法船之后,祭奠祖先亡灵者,请和尚诵经,焚烧灵幡、黄钱纸、纸叠的元宝、纸人纸马等。男人敲锣打鼓,女人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木碗或黑瓷小碗,倒上家里平时吃的菜籽油、或者棉花油,点燃拈着油的捻子,燃起河灯。有的在岸边放,还有的男人撑上船到河心去放,给死亡的亲人和发洪水时逝去的人祭奠,超度亡灵,为生者祈福。大姑娘、小媳妇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二月初二夜,三五成群,呼朋唤友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五颜六色的河灯,密如银河繁星一般,顺着蜿蜒曲折的河水向下游漂流,灯光闪烁,时暗时明;河岸远眺,其势非常壮观。河面上如繁星点点,又似莲花千朵,在碧波上流芳吐艳,美不胜收,顿成人间奇观。人们念念有词,“河灯河灯啊,娘也好大(爹)也好,给我娃买个大红袄”。奇怪的是,每到放河灯时,河面上风平浪静。

当地善男信女在燃放河灯结束后,还要到河段下游,将飘浮到河岸边的木制小河灯“请”回家中,作为求子求孙的信物,认为己有神灵附体上岸托生,点燃放一夜晚,就会如愿以偿。

来源:大秦生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164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