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鬼都比你会谈恋爱
周末,在家中昏睡一天,决定晚上遛遛自己,闻到小区角落,流浪猫出没的地方,有钱纸焚烧后的味道,才发现原来是中元节到了。
如今在城市里,这个节日就像默默无闻的老人,默默无闻地经过,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仪式感。
“七月半,鬼乱窜”,小时候在老家,每逢这个日子,人人都这么说,多少有点隔壁百鬼夜行的意思。
不过日本所谓的“百鬼”,实际近乎妖怪类。
与我们的鬼最接近的形象,应该是他们的“幽灵”。
比如贞子?咒怨?
魂淡君:
要想追求仪式感,这天看鬼片呀!
算了,我宁愿把《通灵王》漫画再看一遍。
三次元的世界可以说是非常不友好了,日本的鬼永远贯穿着一个宗旨,非把人吓死不可。
所以,江湖上至今还流传着,“《午夜凶铃》吓死过多少人”的都市传说。
而美国的鬼,如最负盛名的《鬼玩人》《猛鬼街》系列,也多恐怖血腥,爱之者奉为邪典,厌之者只觉恶心。
至于我,当然更喜欢中国的鬼啦。
中元节电影院就给我放这个?
这特么是什么鬼?不是这个!
我们中国真正的鬼,永远洋溢着浓浓人间烟火味儿。
比如黄百鸣主演的《开心鬼》系列,应该是我小时候的快乐源泉了。
鬼什么,完全不在怕的!
只是这样的鬼片,如今越来越少了,就像新鲜的空气,新鲜的水,物美价廉的房子,以及不曾涨价的蔬菜。
我们从小就知道,中元要祭祖,清明要扫墓,中秋要团聚,新年要放爆竹……
只是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往往来不及履行这些约定习俗,就变成了那个嘴上说着“改天请你吃饭”(哪天是改天?)的大人了。
记得有部电影,《破事儿》,陈奕迅演过其中一个片段,叫《做节》。
“做节”,就是庆祝节日的意思。
电影中,女朋友不接受婚前性行为,陈奕迅饰演的阿富,巧舌如簧,以庆祝节日的名义让女朋友帮他口。
尝到甜头的他,打开Google查遍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节日,抓住女朋友的“做节”心态,不停享受。真是渣男!
圣诞,来一口。
泼水节,来一口。
吸尘器节,来一口。
蛋白质缺乏日,来一口。
来着来着,女朋友不小心噎死了(真噎死了)。
故事的结尾,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女朋友站在窗台,遵守约定,回来帮他“做节”。
非常感人了……
我们中国的鬼,真的是满满的人情味儿。(等等,好像哪里有点不对?)
中国的鬼,大抵不脱一个“情”字。
最出名的莫过于《倩女幽魂》的故事了。
电影电视同样演绎了无数个版本,还是王祖贤演的小倩和哥哥(张国荣)演的书生,给人的印象最深。
不过终究一夜旖旎,即使书生再怎么挡住太阳升起的光,小倩也需投胎转世,于是分手,人鬼相隔,两手空空,书生骑马远走。
仿佛是一种定律,人与鬼永远无法在一起。
还是说哥哥吧,无独有偶,非常巧合,同年(《倩女幽魂》上映的年),哥哥和梅艳芳主演的另一部电影《胭脂扣》,也是一个用情至深的鬼故事。
梅艳芳饰演的青楼名妓,与哥哥饰演的纨绔子弟十二少私定终身,家人极力反对,两人不得已,一起吞鸦片殉了情,约定转世再做夫妻。
没想十二少被人救活,名妓死后未能等到情郎,便到阳间苦寻。
故事的结尾,也是抵不过时间,一片深情只能化作云烟。
这些中国鬼故事归根结底讲了两个字——遗憾。
追溯到中国古代,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故事原型——《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牡丹亭》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其中一折《游园惊梦》更是勾魂摄魄。
官家千金杜丽娘,至后花园踏春归来,在梦中邂逅了书生柳梦梅,相思成疾,一病不起,香消玉陨。
这便是“生者可以死”。
后来柳梦梅进京考试,住进安葬杜丽娘的梅花庵中,与游魂相遇,结为夫妻。
这就是“情之所至”得以“死而复生”。
为了弥补人鬼相恋的遗憾,剧作家汤显祖笔下的鬼神,让杜丽娘还了魂。
我们常常说,七月,鬼门大开。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鬼为什么会想来到人间?
去年大热的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给了我们答案。
因为遗憾。
留恋,是他们深情的表现。
为什么留恋?
因为值得。
就像那些嘴上说“人间不值得”的家伙,其实比谁都留恋这个世界。
是的,说的就是你!
所以啊,许多Soul星球上的“孤魂野鬼”们,嘴上说着母胎单身,恋爱是不可能恋爱,这辈子都不可能恋爱的。
等下一秒遇到你认定的那位,立刻就会像飞蛾扑火,爱得死去活来。
魂淡君说她就喜欢看你们打脸的样子。
因为你们为了不留遗憾而努力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比鬼都可爱。
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