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中元节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黄柳莉/整理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萧红《呼兰河传》
文章为天迹文化整理编辑,转载注明出处。
旧时人们将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合“三元”之名,而中元节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间节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也有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
中元节的习俗源自佛教的一个典故: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一位名叫目连的弟子因挂念去世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查探地府,发现母亲已变成饿鬼,缺吃愁穿,境况堪怜。目连想施法给母亲送饭,可饭菜一送到她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十分难过,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点化目连,说他母亲在世时罪孽深重,因此死后万劫不复,而这番孽障需集合众人的力量方得化解。于是,目连联同一众高僧,举行了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此事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虽由佛教而来,却沿用了道教的名称,是融合了佛、道、俗三者融合的文化产物,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孝道与鬼神观。在古代,中元节的节庆曾盛极一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元节的习俗却被认为是“迷信”活动,逐渐受到冷落。年,香港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元节以“非遗”的形式,重回人们的视野里。
中元节是一个与鬼神相关的节日,主题严肃,并带有祭奠亡灵的悲伤色彩。民间把七月称为“鬼月”,而月亮代表阴气,七月十四正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在七月十三,鬼卒们赦罪变通,将关在地府里的鬼魂都放出,让他们回家看望自己的子孙,吃上子孙供奉的食物,到了七月十五,再把这些鬼魂收回去。这一天,民间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向祖先的亡灵报告今年的收成,祈求祖先庇佑,并为孤魂野鬼超度。这些祭祖活动强化了中国传统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折射出中国人信仰中的祖先崇拜思想。
中元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包括普渡、祭祖、祭祀土地、放河灯等。其中,放河灯是最隆重的祭奠活动。河灯也称荷灯,由木板和彩色纸制作而成,内部点有蜡烛。夜晚,人们把纸船和纸灯放入河中,让它们顺着河水漂流向远处,并以此为亡灵超度,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无限哀思和美好祝愿。如果河灯在水中打旋,就是被鬼魂拖住了;如果灯沉入水中,就表示亡魂已经得到救赎,转世投胎;如果灯漂得很远,甚至到了对岸,那意味着亡魂已经进入了美好的彼岸世界。
时至今日,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中元祭祖”的习俗。但不论是规模亦或流程,都已“风光不再”,不比从前的热闹盛大,通常只进行折纸、供饭、扫墓、立牌、祭祀等几个精简的环节。
在广东,中元节的习俗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曲江县猺族人每年七月十五祭祖,当地的男童和女童载歌载舞、酬神祭祖;归善县民历来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是因为当年元兵南下,为避兵灾而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人每逢中元节会祭祖先和灶神;德庆州人每年中元节会以冬叶裹粉作饼,起名为“架桥”,用以祭祖活动。
又如广州天河区车陂村的“沙美梁”祠堂举行的“摆中元”活动,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活动通过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摆中元”共摆五天,从七月十五摆到七月十九。“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七夕十分相似,但“摆中元”中以男性为主体,三件天官(赐福)、地官(消灾)、水官(解厄)的衣服高高地挂在祭台后方,直到祭祀最后才烧掉祭神。
复方倍他米松撒布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