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盱眙七月半的习俗和中元节的故事,你知道多

发布时间:2017-6-21 21:22:29   点击数: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道教和佛教的两种传说

佛教中元节的传说: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中元节传说: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有些地方普渡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走出迷信看中元节: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年的中元时期人们对先祖的思念,对民俗的传承,对生活的憧憬,正所谓:念先祖、显孝道、求平安、延兴旺。

今年的七月半和盱眙的风俗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年中元节是8月17日(本周三)。

在盱眙,七月半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本期,小编要跟您介绍一下,在七月半这一天,盱眙人都会做哪些事儿……

???

1.做满桌八碟八碗的菜肴,祭拜祖先

在盱眙七月半传统讲究做“八碟八碗”,猪肉、鸡肉、豆芽、豆腐、鱼头、水鲜之类是常用菜。

菜肴摆上桌,插上香烛,把准备好的黄票、钱票、元宝点上火,祭拜祖先。

2.吃偏食做糕点茶点

在盱眙,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偏食在今天也可以理解成糕点和下午茶,在用做祭祖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老百姓自己的口福。马坝东阳一带的不少地方都要做糕干坯,俗称“起糕干坯”,以迎接节日的到来。

盱眙农历七月半:

摆起八碟八碗,做偏食、起茶点,

插蜡烛点香,烧钱票和元宝,祭拜祖先……

样样都不能少哦~

这么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传统节日,

必须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野

长按







































中科医院
白癜风治愈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80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