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燃灯敬佛

发布时间:2017-6-7 21:42:43   点击数: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燃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皇宫中和寺院里“燃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由中原到全国扩展开来,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事物纪原》中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灯节成于唐代。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风气,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千年古刹“宝林禅寺”

随喜转发

福德无量









































白驳风
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77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