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涨姿势佛山人原来是这样过鬼节的
今天是中元节,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也就是俗称的鬼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
中元节简历
中文名:中元节
别 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意义:敬祖
节日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中元节的由来1道教说道家有三官,天官(生辰: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地官(生辰: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水官(生辰: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节),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2佛教说佛教把该节取名为盂兰盆节,据说盂兰盆可以解先王倒悬之苦。举行“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中元节历史发展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
①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②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③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④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⑤“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⑥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的意义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
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一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佛山人如何过中元节我们佛山的鬼节,又名为烧衣节,节期由农历七月初一起至十五日止,民间习俗可择日在家中举行祭祖夜间在门前焚烧排列香烛,冥镪和纸衣鞋等物,并摆列素斋、茶、酒、饭、果品(以龙眼最重要)、豆腐等祭品,以祀幽鬼,富贵人家还有延巫在门外设坛作法事超度亡灵。祭幽时,家人向门前四撒铜钱和豆腐。当时孩童必来争执铜钱和枪食龙眼,倘桌无设龙眼,他们则高呼“烧衣无龙眼,生仔无屎眼”的俗谚。随着则有贫妇人前来倒幽饭斋菜返家吃,至此,烧衣习俗才告结束。
鬼节中,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赦罪官神诞,是日佛山内的大寺门僧人和道观、道堂、道士,都设坛作法事,举行“盂兰胜会”超度亡灵,会期一连三天,情况热闹。
迷信男女如在盂兰会上,附荐超度先灵,须预先报名,安排大小灵牌位置,灵位名称不一,按大小等级收牌位费。在民国时期,小的是用红纸条写上亡着姓名,收费白银五元,以纸扎龙牌位则收费十元,加大的则收十五元至廿元,如纸扎真身人像(穿着真衣服),按大小另议收费。在会场上还摆设有木箱,授受赴会人的捐献放生费和招待赴会者吃斋费等,因此收入甚丰,难以估计。盂兰会法事,僧人以拜诵大悲咒、往生咒、万佛忏、地藏忏、弥陀经等;道士则以大悲咒、玉皇忏、地官忏、普门品等,盂兰会最后夜间,不论僧、道,必举行水陆超幽,才结束法事。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