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

发布时间:2015-4-2 10:37:55   点击数:

千百年来,中元节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7个节日,并称我国八大传统节日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中元节习俗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相对于“清明”、“寒食”,传统中元节的知名度还略逊一筹,对于这一现状,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中元节属于非中元节禁忌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每个人都有父母,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和责任使然,中元节势必也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

祭祀土地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桂东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中元节是什么时候,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中元节 鬼节 的来历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2-08-中元节的来历31 14:25:29.0今日中元节盂兰胜会 祭祖掐嘴挂锄各地习俗有异今日中元节盂兰胜会 祭祖掐嘴挂锄各地习俗有异14157社会新闻新闻频道/enpproperty-->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相关资讯:

江苏省

晋南地区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放河灯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中元节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闽南台湾

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送羊节

江南

山东

四川省

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民俗:

陕西

家家户户焚银纸、经衣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中元节习俗有哪些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七月十五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中元节会得到延续

今天中元节你知道吗

起于北魏,唐、2014中元节是哪一天宋以后,成为民俗节日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查找资料了解到,在石家庄等北方城市、乡村,中元节俗称“鬼节”,还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中元节出生的女孩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李先生建议,如果不知道这个节日,或者您还没来得及祭奠逝去的父母等先人,那么,今晚可以在他们的遗像前摆放一碗饭菜,以致追思和怀念

晋北地区

广东

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李先生酷爱历史,他告诉记者,据古书记载,“中元”之名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中元节有什么禁忌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中元节出生的人好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中元节民间习俗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河南

李先生认为,提出中元节并非宣传迷信,这个节日的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现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各地民间仍沿袭上坟习俗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节日的知名度和节日色彩,远不如清明、寒食两节

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中元节禁忌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还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台湾清治时期,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台湾的头城与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据记者街头随机抽查,50名20岁——65岁的市民中,大都非常熟知清明、广东中元节的习俗寒食这两个祭奠先人的节日,而提起中元节,仅有14人知道并对这个节日有所了解,半数市民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称谓,即所谓的“鬼节”,这些人至今仍然沿袭着七月十五烧纸这一习俗对中元节或“鬼节”一无所知甚至“听都没听说过”的人中,80后、90后年轻人占了绝对比例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 中元节 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袁学骏说,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中元节源于儒家、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中元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这一信仰中的人文精神应该继续得到保护和科学引导,以便让这种传中元节习俗统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记者安迪 实习生李营东(本文来源:长城网 )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中元节是什么节,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记者调查:多半被访者不知中元节

今天是中元节昨日(30日),读者李先生致电本报,希望人们能记得已被淡忘、几近遗失的节日——中元中元节民间习俗

















































































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