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中元节从过鬼节的风俗看潮汕人悲天悯人
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潮汕传统“鬼节”。不知各位潮汕奴仔(小孩子)还记不记得妈妈的嘱咐~
“今晚早点回家,晚上不准出门”
“不许偷吃祭品,否则打断你的腿”
“不要随便乱说话,小心饿鬼缠上你”
……
嘿嘿嘿,今天小编就跟大伙聊聊关于“鬼节”二三事吧!
▼
传说,七月十五是一年阴气最重的一天,因为这天阴间地狱之门大开,孤魂饿鬼跑到人间游荡……
潮汕“施孤”风俗农历七月,阴府的地狱门开放,地狱里的孤魂饿鬼走出挨饥忍饿、惨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间求食,到七月底才驱回。所以自七月初一起到七月底,各乡各里,陆续有施济孤鬼的祭祀,称为“普渡”,也叫“施孤”,即施舍于孤寡之意。
潮汕人把七月十五这一天定为“施孤”正日,称为“中元节”。
这天下午除了祭祀祖先外,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置放各式各样食物,焚香遍插每一种食物,并焚化纸锭、冥衣冥镪,俗称拜“开狱”,以供孤魂饿鬼们享受人间烟火。
台湾本土制作闽南语动画电影《魔法阿嬷》中,阿嬷有制服妖怪的能力,在“中元节”这天,孤魂饿鬼出现抢夺祭品的场景与潮汕“施孤”习俗如出一辙。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中元节这天,一些城镇或较大的乡村会搭建孤棚,台上布置经座,悬挂神仙佛像,摆设一些法器,然后把大量的五牲裸品、酒、饭、纸钱、水果和冥衣物等搬置棚上,烧香点烛,请来善堂道观的和尚或道士主持,登台诵经作法,举行施孤仪式。
这是潮汕地区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鬼节”活动。
仪式结束后把那些可以抛掷的祭品撒到孤棚下,让那些贫苦者抢拾,俗称抢孤。一些不能抛掷的祭品,则编号散发竹签牌子,由抢到签牌者对号领取祭品。
除了“施孤”,潮汕各地区还有其他各种关于“鬼节”的习俗,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
1地点:汕头澄海区、揭阳、普宁等地?习俗:做“孤王”在施孤时还用竹、纸扎塑一或二尊两三丈高身披白甲的青面獠牙鬼王,俗称“孤王”,将其置于孤棚旁或庵堂门边。其意义是镇守施孤祭坛,监视及制服那些捣乱的孤魂恶鬼,保证施孤礼仪的了顷利进行。施孤结束后孤王与纸钱一起烧焚送上天。▲青面獠牙鬼“孤王”
2地点:揭阳市惠来县习俗:制作七样粿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粿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粿品。3地点:潮州市潮安县习俗:制作“鲤鱼粿”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的粿品中有一种叫“鲤鱼粿”,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习俗:游灯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午后,小孩子会赶制鲤鱼灯,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把各色彩旗、香枝、蜡烛插在粿上,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4地点:潮汕各地习俗:拖死鬼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人们可以通过神巫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清醒复原。习俗:放焰口在中元节这天,潮汕各乡会在村口搭建高棚,设普度坛,坛前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摆放在坛前的长桌上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5?????地点:普宁县习俗:祁丰收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好了,小编已经给大家科普了“中元节”的各种习俗。其实除了上面的习俗,在潮汕地区,鬼节这天可是有很多禁忌的。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稍不注意可能就犯了孤魂饿鬼们的忌讳,所以今天小编把压箱底的禁忌都拿出来告诉你,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鬼节”禁忌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小编:怎么个“入侵”法,小编也不知道……小编:从小到大,每到这几天,外婆总要叮嘱几声,让我们晚上一定早点回家,能不出门就别出门……嘿嘿,相信大伙小时候也被这样嘱咐过吧!所以,八字轻的人就尽量不要夜游了,那些边吃沙冰烧烤边刷朋友圈的,大伙看看就好……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小编:那些整天想着刮脚毛秀美腿的,你们可别后悔了!
冥纸是烧给鬼魂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小编:后生仔和新媳妇过来看一下……
▲祭祀用的部分纸钱这些是属於鬼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会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小编:还好小时候伸出去的爪子都被老妈打回来了,想想还真是后怕!
▲台湾动画片《魔法阿嬷》
当鬼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小编:说实话,好想闻闻是什么味道哦!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记住你的名字。小编:哎呀,大家快快回忆那些年你被叫过的外号和花名,这不就派上用处了嘛!此时鬼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小编:ヽ(≧□≦)ノ憋说了,打死我我也不会去游泳的!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鬼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小编:那啥,兄弟呀o((⊙﹏⊙))o.你还是去大榕树下坐坐吧!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小编:有没有觉得你的身体被掏空了~
鬼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小编:做惊悚状~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小编:这倒不用太担心,毕竟捡钱这种几率啊,还是蛮小的……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小编:想起了鲁迅先生写到的“美女蛇”……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上身”。鬼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鬼就会上床和的你一起睡。小编:各位记得睡前检查一下~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他们来与你分享食物。小编:如果真插了,感觉会先被老妈灭掉……潮汕地区的“鬼节”并非本土形成,那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中元节”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以元宵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半为下元。
道教认为,中元节这天,是地官判定人间和阴间善恶的一天,道士要在这一天诵经画符咒,为囚徒和饿鬼解脱罪恶,使囚徒能悔罪,又使孤魂野鬼获得施济后,不再到人间作恶。
▲广东汕尾后径村中元节“施孤”场景。
由于迷信鬼神,人们对七月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也因为人们相信鬼的存在,对度鬼节愈显虔诚,“施孤”习俗至今仍存在潮汕地区各乡各里。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鬼节”还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普渡”“施孤”等名称中,或许可以读懂潮汕人的大爱精神。
来点刺激的...七月十五
“鬼节”降临
正好适合“鬼话连篇”
……
小编最后送你一个
潮汕经典鬼故事
祝你好运
▲饶平镇村中巷道
三饶,清以来饶平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第一城”。这里多深深庭院、古楼老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不乏传奇或诡魅的故事。如果现在前往怀古,村里的老人没准还会煞有其事地跟你絮叨。
晚清时期,城内一座名为“拍破鼓”的老宅子里,含恨冤死的鬼魂莫二娘终年被镇压在宅子一侧的柴房里,搅得整座宅子不得安宁。
为了壮胆驱鬼,附近居民就只好拼命擂响一面牛皮大鼓以壮声威。如是数次,连坚韧异常的鼓都被敲破了,也终于镇住女鬼,所以当地人将该闹鬼老宅称之为“拍破鼓”。
后来,这个鬼故事被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后成了经典潮剧——《柴房会》。只不过故事主题已不再是“镇压女鬼”,而是讲述一个善良正义的商人李老三帮助女鬼莫二娘平冤复仇。
▲潮剧《柴房会》剧照
潮汕本土的鬼故事,没有蒲松龄式的香艳,也没有救世济主般的宏大,只是淳朴潮汕人民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猜测,再臆想出人们希望的结局,求得一时安宁。
编辑:红茶
作者:佘玩玲张素悠
图片来自网络
能看好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里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