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怎样过中元节更有意义

发布时间:2019-3-14 15:15:57   点击数:
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也称之为“鬼节”,这一天人们要祭祀先人,还有些人在这一天要到河边去放河灯,传说这天是地狱开门值日,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是鬼节。

中元节的由来及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真正传达的是敬畏精神,宣扬的是一种感恩文化,更有孝道的教育意义。而敬畏和感恩恰恰是今天的人们所缺失的。

中元节祭祀先祖,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汇报丰收,同时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二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中元祭祖(8月25日)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中元祭祖以缅怀父母祖宗为根本,饮水思源不忘本。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而孝道就是根,就是源。人如果能孝顺父母,对父母祖宗知恩感恩,在企业社会当中自然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佛经上讲,孝顺父母的功德和供养佛无异,可知孝亲祭祖能为自己积累大福报,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能够孝亲祭祖,必定会获得身心健康、子孙得福。

值此中元祭祖的日子,号召各位家人参加孝亲祭祖的教育,并积极去落实以儒家为代表的孝道文化,主动孝顺父母,为父母洗洗脚,捶捶背,陪父母唠唠家常......,而佛法的孝道就更圆满了,不仅孝顺在世的父母,更要去救度过世的父母祖宗,《地藏经》上描述婆罗门女孝心至极,得知母亲堕落地狱受极大的苦,悲悯至极,痛哭流涕,不知如何救度自己的母亲,由孝心故,感得觉华定自在王佛给予救度母亲的方法............

下面提供给大家相关中元祭祖的学习视频,大家可以选择性观看,了解祭祖的意义,以期大家家庭和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参考学习视频

1:中元鬼节如何过









































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
北京治疗白癜风全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1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