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涨知识七月半闲话中元节
中元节,源于道教称呼,为每年农(阴)历七月十五(部分地区为七月十四),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合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鬼节等,是中国地道的本土文化的产物,也是流行于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考其源流,“中元节”当与中国古代盛行的祭土地、祭祖先有关。七月原是小秋,一些农作物已经成熟待收,百姓习惯性地依照遗规要举行祀祖仪式,于是便用新米作祭品,向祖宗报告秋熟丰欠状况,请老祖宗尝新,以尽孝思。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先人时行礼如仪。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因之,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祖先之俗,遂得流传沿袭到后世。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七月半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忌日,普遍遵循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
中元节之“中元”二字,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道教认为: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三元配三官”,将中元地官的生日与之相结合,进而将祭祀日期固定于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而中元节作为节日正式形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
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按传统,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阳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才能跟着灵牌(牌位)走。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虽然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先们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
农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烛、摆上酒席供品。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中元节烧纸钱不同于平常祭祀烧纸钱,被称作烧袱子、烧袱包。袱包的重点在于写,写袱子是非常讲究的,类似于书信的封面,写之前需将纸钱一叠、封成大小适当的信封状,按照一定格式在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等。乡里写袱子一般由当地读书人代笔。在江西、湖南、四川等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除了在家里(通常为堂屋)供奉祭祀祖先,这一天也会在野外(通常为十字路口)烧些纸钱和扔些食物,以便让周围游荡的无主孤魂、无坟野鬼,有东西吃、有钱用,让它们过一个“鬼的狂欢节”,然后安心回归地府。这便是古时候道教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的演变。除此之外,各地还有祭祀土地、放河灯、送羊等习俗。
中元节传说1:目莲救母
佛教《大藏经》中记载: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传说2:烧纸钱
传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无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到了次日清晨,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故意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元节传说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羊。
中元节传说4:郊社
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中元节祀鬼、祭祀祖先,其实乃是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灵寄托及心理安慰,也正符合中国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七月半鬼节的意义:一种是给我们历史感,让我们不忘先人的遗泽,在追思中自勉、自强,不堕家声,传承家风,恩泽后世。另一种意义在于给我们敬畏感,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种“人鬼和谐”中开出人与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新时代“鬼节”的意义所在。
祭祀是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通过祭祀活动,追忆先祖,传承孝道,涵养德性,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表达报本感恩之情,抒发弘道扬善之志。这一祭祀文化现象,对于世道民风的敦化,对于个体生命的教化,都具有特别功能,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近年来,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国家提倡“移风易俗、环保为本,追思先祖、文明在前”。民俗专家倡导:中元节祭奠,重感情也要讲文明,可用追思、鲜花、音乐、文章等方式祭奠逝者,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融入传统节日。
点击白颠症状及治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