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节,是与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始于多年前的周朝,是我国最重要最久远的祭祀节日之一。经过几千年岁月长河的沉淀与传承,逐渐形成了以禁烟火、扫墓、踏青、插柳、踢蹴鞠、打马球等为主的一系列节日习俗。
清明节在冬至后的第天,公历4月5日前后。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由于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又名踏青节。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表征物候的节气名称,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而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密切相关。
寒食节在我国基本已经失传,这个节日距冬至日天,距离清明不过一两天。它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因而得名。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介子推护驾跟随晋国公子重耳,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找不到背着母亲隐入绵山的介子推,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山林。不料倔强的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被火烧死。晋文公悲恸欲绝,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以后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食,以示追怀之意。随后晋文公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由此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经由若干变形而传承了下来,并保留在清明节中。清明节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习俗,主要有以下几项。
01
祭祀先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中元节和寒衣节),最流行的习俗就是上坟了,在清明前后,人们打扫墓地并跪拜先人,而后燃上香烛,烧上一些元宝纸钱以祭奠亡灵,寄托对亡人的思念。
02
踏青春游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人们在祭拜先人后自然免不了要一扫阴郁的心情,带着一家老小游玩一番,踏青节由此而来。古代称之为探春,寻春,在这天,人们尽情游玩,欣赏春景。
03
放风筝
古人认为剪断风筝线,灾祸和疾病也就随着风筝一起飞走了,人们便以这种方式祈福消灾。后来,放风筝便逐渐发展为清明节习俗之一。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活动,古人认为剪断风筝线,灾祸和疾病也就随着风筝一起飞走了,人们便以这种方式祈福消灾。后来,放风筝便逐渐发展为清明节习俗之一。
04
蹴鞠
蹴鞠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鞠类似于现在的足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在当时还有军事方面的作用。后来人们便逐渐喜爱上这种运动,锻炼身体效果极佳,慢慢的也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永兴国际城项目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