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你不知道的寒食节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
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族传统节日多以祭祀先祖,供奉天地为主,这其中有个节日非常特别,它就是以饮食习俗命名的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从春秋至今,已有超过多年的历史了。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呢?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追随左右。一行人逃到卫国的时候,食物被人偷走,向田夫乞讨而不可得,重耳饥饿难行,几乎死去,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与野菜一起煮成肉汤供养重耳,重耳知道后大受感动,发誓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报答介子推。介子推的忠心,使得重耳终于渡过人生最艰难的低谷。重耳归国后励精图治,终成一代名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封赏所有有功之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周围的人都来劝说他去找晋文公请赏,可他却拒绝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而自己的忠君行为发乎自然,并以此请赏为耻辱。其他以为己力促成晋文公返国的无异于偷窃别人财物的盗贼。介子推的母亲非常支持说:儿子是忠臣,而自己便是忠臣之母,何不隐居绵山,不食君禄。介子推于是携母归隐,不问世事。晋文公知道后非常后悔自己的忘恩负义,赶忙派人召介子推受封,得知他归隐绵山,亲带兵马寻访。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误信谗言,竟然下令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也没见介子推的影子。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二人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哭拜很久。后发现枯树中藏了一片衣襟,竟然是介子推用自己的献血写的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日,寒食即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后世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一词,就是来源于此。本在凡尘有作为,虚名假利不曾追。割肉啖君世无二,千年唯有介子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