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今天农历下元节,一个渐渐被遗忘的中国传统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但是,今天这个传统节日,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淡忘或直接就是闻所未闻了。什么节呢?下元节(今年11月14日)!而且很多人会把下元节与上元节和中元节混淆。既然如此,我们就借机来“脑补”一下这个被人遗忘的传统节日吧!
节日由来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中,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正月十五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望日,七月十五为下半年中的第一个望日,十月十五是下半年中间的一个望日。这只是三个一般性的日子,但是古代术士、道士将“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元”说与之附和起来,宣扬“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道教有“三元节”之说。
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是家喻户晓的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与欢腾热闹的上元节和中元节相比,下元节则是道教的一个专门节日。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节令食品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下元节独特的节令食品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吧!
豆泥骨朵用酵母和面,醒面。用之前泡好、蒸好的赤小豆泥做主馅儿包成包子,再蒸熟。其实就是咱们大人、小孩儿都特爱吃的豆沙包。如今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本是十月下元节期间的节令食品。
赤小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钙、铁等营养成分,还有消脂减肥的作用哦。
糍粑糍粑是用糯米和粳米根据不同食用人群按照不同比例搭配好后先泡上一晚上,再蒸熟,最后用杵槌舂制成块状或圆球状糕体的米制品。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冬日里咬上一口,细滑沁甜,米香而不腻。你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当然烤着吃更香。
糍粑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镁、钾、维生素A及碳水化合物等,为温补强壮品。但其中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在肠胃中不太好消化,所以不要吃多哦。
芋子包芋子包是客家人在下元节必吃的经典美食之一,既美味做法又简单。只需要把芋子蒸熟捣成芋泥,加适量淀粉,揉成面团样子。馅儿有甜有咸,甜的一般是用红糖,咸的一般用香菇、笋丁、肉末等炒熟备用。取一小块儿面团揉捏成小碗状后,加入馅料,再捏成锥子型,最后蒸熟就好了,如果有粽叶,蒸时垫在芋子包底下会更香,而且熟后方便取出。
现代《食物中药与便方》介绍芋子包“有益脾胃,调中气。”等作用。从古至今,芋子是食疗兼优的好食品,而且因为芋子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含量丰富,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大家用薯类,包括芋子来代替一部分的主食。
麻腐包子麻腐包子,第一道工序就是先“点”麻腐。把麻子用石磨或者碾子或者碾槽粉碎,置于水中狠搓,然后用箩过,将麻子皮清除,把汤汁放在锅里用小火加热。再将麻子皮泡入水中继续搓洗,经过沉淀,上面的清水就用来“点”麻腐。锅里的汤汁开了以后,哪里冒泡,就在哪里“点”一点水,这样,汤汁里面的麻腐就慢慢地在锅上面结成一层粥状,这就是麻腐。最后在里面拌入少量土豆丝、葱末、调料,就成了麻腐包子的馅了。其它的制作过程和普通的包子没有两样。
麻腐包子洁白松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特别是在数九寒天,吃起来热气腾腾的,油香四溢,堪称一绝。
来源:网络编辑:张烁长按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